臺島資訊

千里之行——交通工具(二)

時間:2005-11-17 16:45   來源:


  匏器又稱壺盧、葫蘆。清代平埔人用匏器作為盛物的容器和渡水的工具。據説家裏的匏器多,説明這家很富有。這種匏器不但可以盛物,還可以作為郵送東西的工具,把公文放入其中可以安全運到目的地,因為它可以防水。在渡河時,可以將它挾在腰間借其浮力幫助渡河,是一種簡易的水上交通工具。  
  高山族人非常重視漁船的裝飾,這也反映了漁民們的審美觀點和對漁船、對大海特殊的感情、這種創造寄託了漁民對生活特殊的理解。  

  雅美人的造船過程是很講究的。首先要到山上砍伐木料,他們使用的工具比較簡單,有斧、刀、小刀和鑽等。在伐木取材時,漁船的每一部分都要選用不同的木材,如製造龍骨翹起的首尾,需砍伐一種叫摩若(音譯)的樹,其餘每一節船壁,也需要用特定的木材。按照漁船的需要在林中伐木,然後削成粗料運回村社中,再在石砌工作場上加工成龍骨、船板等,再拼裝成船。先將船底龍骨接好,然後在龍骨兩側拼上船板,也就是從船底至船沿左右各鑲四層板,每層船板緊拼在一起,用海綿草塞在船縫裏,防止漏水,再用竹釘連接起來。在船壁最上層的裏面,船側有一條檔脊,是放置坐板用的。根據漁船的大小,船櫞上有一對至四對排架不等。漁船造成後,還要按照父系群的傳統花紋,在漁船上進行雕刻,並用紅黑白等顏料除上色彩,作為漁船的標誌。造船是男人的事,女人不能參加。船的大小不一,可以分三種,一種是坐10個人的,一種是可以坐8個人的,第三種是可以坐6個人的。  

  雅美人的漁船可以説是較為先進的海上漁船。          

  橋  

  高山族各族群一般都居住于多山、多水的地區,因此橋就成了他們通往各地的不可缺少的建築。而橋的建築也因自然條件不同而各具特色,有木橋、竹橋及藤橋。  

  木橋包括結構簡單的獨木橋,顧名思義,就是用一根大樹去掉樹杈樹皮,取其幹削成方形,橫架在溪流上或溝壑上,就可以通行了。另外還有比較簡單的,就是用兩根木頭分別從兩岸插入溪流中,木頭上端靠在岸壁上,就可以攀登過去了。為了讓牛車通行,高山族人用圓木作為樁架,再將圓木橫列于樁架上,用藤索或釘子固定上,就可以讓牛車和行人通過了。    

  竹橋分為長短兩種。短竹橋較為簡單,只要用三四根粗竹子並排搭在溪流上及岩壑問,就可以過河。這種短竹橋的搭建方法類似于獨木橋。長竹橋則是先用粗竹並立插入溪流中,作為中間橋架,橋架有一個或多個,再用四五根排竹搭在溪岸與橋架間,即可渡過較寬的河面。有的長竹橋搭成了弓形,也有的在橋面兩側搭蓋竹欄,以便行人扶持。在曹人地區普遍建有竹橋,布農人和阿美人也建有簡易竹橋。  

  在泰雅人、布農人、排灣人、魯凱人居住的地區普遍建有藤橋。這種橋一般建於溪流與深壑間,搭建方法説起來簡單,但如果身臨其境便知道它的危險性。首先用藤皮打成粗藤索,左右兩條並懸于兩岸的大樹或岩石上,再于其下一米多處,用同樣的方法懸粗藤索兩條,並在其間用藤蔓交叉編織成密網,使底部可以承重,左右欄上護藤,以保證行人安全。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藤橋逐漸被鐵索橋所代替。

(來源:中國通用旅遊網)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