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臺東縣出産一種形狀獨特的水果,因為果形奇特,幼果外觀很像“荔枝”,又自“番幫”引入,所以稱為“番荔枝”;其果實表面有很多突起的鱗目,外表酷似佛教中釋迦牟尼的頭型,因此,臺灣人習慣稱呼“釋迦”。
釋迦原産于熱帶美洲,臺灣最初由荷蘭已入;據明朝沈光文有“釋迦果”詩,可證最遲在明鄭時期已引進,直于臺南一帶,然後擴展于中南部,但僅小面積種植。
每年12月份是釋迦盛産的季節,臺東縣都要特別舉辦釋迦節活動,邀請各方人士品嘗這種味道鮮美的水果。釋迦果實風味佳,甜份足、營養價值高、果粒大,適合東方人喜好甜食之口味,深受消費者喜愛。
番荔枝樹高3-5米,枝條細軟下垂,葉互生,橢圓狀披針形,先端短尖或鈍,葉背灰綠色,幼時被茸毛,後變禿凈。外輪花瓣狹長而肥厚,肉質,長三棱形,頂端尖,被微毛,內輪花瓣細小,呈鱗片狀;雌蕊通常成圓錐或棱錐形突起的雌蕊體;果實為聚合果,心圓錐形或球形,直徑5-10釐米,漿果由多數心皮聚合而成,心皮在果面形成瘤狀突起,熟時易分離;假種皮為食用部分,乳白色,味極甜,有芳香。種子黑褐色或深褐色,表面光滑,紡錘形、橢圓形或長卵形。
番荔枝不耐寒,幼樹在4℃時發生冷害,4-5年生樹在-2℃時亦受凍害。樹性耐旱,忌積水。對土壤適應性較強,但以排水良好的沙壤能生長迅速,果大、質好。
為促銷這些美味香甜的農産品,當地農會常舉辦一系列的吃釋迦比賽。臺東釋迦已經嘗試銷往日本、新加坡和大陸,個大的釋迦王曾以6萬元新台幣一顆的高價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