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奇特的埤塘景觀

時間:2001-04-10 09:35   來源:
  埤塘在臺灣就是池塘的意思,當地又稱“溜池”。在桃園縣境內,稻田蔥綠,茶樹滿坡,田野上密布著大大小小的埤塘,形成一種罕見的埤塘景觀。據統計,全縣的大小埤塘約有8000多個,平均每平方公里約有7個,所以,桃園旦被稱作“埤塘之鄉”,的確是名副其實。  
  為什麼桃園縣公有那麼多的埤塘呢?翻開地圖就能清晰地看出,桃園縣的主體部分,是由林口、桃園,中礫、平鎮、伯公岡、湖口和關西等一連串的臺地所組成的,人們把它們統稱為“桃園臺地群”。這個臺地群原來是由東向西流的河流,在斷層崖下形成的聯合大沖積扇,稱為桃園沖積扇,也稱古石門沖積扇。其中林口臺地是新店溪的沖積扇,桃園臺地是大豹溪的沖積扇,中礫、平鎮、伯公岡、湖口等臺地是大漢溪的沖積扇。這些沖積扇最初形成時,各溪流的流向是由東向西流。大沖積扇的頂點在石門附近。過去大漢溪從這裡出山,在古石門沖積扇上,形成輻射狀的溪流,如楠嵌溪。鳳山溪、埔心溪、新街溪、楊梅溪等。後來,臺北盆地因地殼運動而下陷,以至所有流入臺北盆地的溪流,侵蝕基準面大幅度下降,溯源侵蝕能力加強,最後終於在桃園一帶發生了臺灣島上最大的河流襲奪現象,主要表現為淡水河襲奪了古石門沖積扇上溪流的水源,使石門以下的大漢溪轉向北流,流入臺北盆地。大漢溪轉向北流之後,遺留在古石門沖積肩上的各溪下游河床,如南嵌溪、鳳山溪、新街溪、大崛溪、杜子溪,都變成了斷頭河。  
  現在,桃園縣境內的臺地群,便是古石門沖積扇被切割後的地形。在這些臺地群上的數十條小溪流,都是從臺地的東南部發源,流路短,集水面積小,除雨季或大雨後溪床有水流沙,平時大多為幹谷,尤其夏季常旱,給農業灌溉帶來了不便。為了補救這一不足,歷代勞動人民在臺地上築成許多埤塘。這些埤塘都是根據地表形態的差別,因地制宜構築而成的,所以埤塘大小參差不齊。較早的大埤“龍潭埤”建於1748年。1763年,桃園人民又開挖了許多引水渠道,他們稱之九‘圳”,如雷裏圳、中圳、東圳、西圳、紅圳等。  
  這些埤塘主要是用來貯存地表水,以供灌溉之用。大多是利用地面原始的坡度,在低處築堤。地表坡度愈大,圍的池塘愈小;坡度愈小,圍成的蓄水池塘面積愈大。而且池塘的較長軸大都與等高線平行,池的深度也是愈近堤愈深。  
  早年興建埤塘,主要是為了蓄水灌溉。但這畢竟是靠天降水,難以解決供水不足的現象。自從桃園大圳和石門水庫完工之後,這些埤塘的灌溉功能已逐漸被取代,有的已改為養魚塘,有的則把蓄水放幹,改種水稻,桃園全縣的埤塘總數已逐漸下降。  
  嘉南平原也是著名的“埤塘之鄉”。  
  在臺灣省的地圖上,嘉南平原是一幅河渠縱橫的畫面。就溪流而言,由北至南密布著虎尾溪、北港溪、朴子溪、八掌溪、急水溪。將軍溪、七股溪、曾文溪、鹽水溪等大小溪流十多條。這些溪流由於形成的地質年代不同,有著不同的水文特徵。其中曾文溪、北港溪、八掌溪、朴子溪等河流,都發源於阿里山西麓,形成于平原隆起之前。平原隆起之後,這些溪流在平原上不斷地侵蝕、延伸,最後注入大海,一般積水面積較大,流路也較長,大都在70公里以上,曾文溪長達138公里,是臺灣第四大河流。除此之外,平原上還分佈著一些小的溪流,如鹽水溪、七股溪、將軍溪等。它們是在海岸平原隆起之後形成的,流域面積只限于平原之上,流程短,流量小,主流、支流混亂不分,多為季節性河流。  
  這兩種不同的溪流,對嘉南市平原的經濟發展,有著不同的作用。源於山區的河流,每到雨季,上游溪水暴漲,夾帶大量的泥沙,滾滾衝出山口,流入平原,造成洪水氾濫。若再遇上強勁的颱風,暴雨傾盆,危害就更加嚴重。但在每年的旱季(10月至翌年3月),降水量僅及全年雨量的1/5或者1/6,河流的水位便大大下降,而那些源於平原上的短小溪流,此時早已斷流乾涸了。不難看出,在嘉南平原上排泄洪水和發展灌溉,對農業的發展是不可缺少的措施。  
  早在嘉南平原開發的初期,先民們便利用平原上的短小溪流,築壩截水建設埤塘(即壩址以上部分為埤塘),灌溉農田,這就是臺灣最早的水利工程。日本侵略者佔領時期,為了加強對臺灣農産品的掠奪,在嘉南平原上興建了臺灣最大的水利工程——嘉南大圳和烏山頭水庫推(即珊瑚潭)。該渠幹線北起濁水溪南岸雲林縣林內鄉,向南穿過條條溪流,到臺南附近的曾文溪與鹽水溪之間。南北長達90公里。再加上支渠和分渠,總長1410公里,跨及雲林縣、嘉義縣、臺南縣和臺南市,形成了一個縱橫交錯的灌溉網,是臺灣省目前最大的灌區。  
  嘉南大圳的水流有兩處來源:一是引濁水溪的水,在林內鄉由東向西排列著四個進水口,不過濁水溪的年內流量變化很大,秋冬季節降雨少,河水水位很低,不能供給嘉南大圳足夠的水量,利用濁水溪的水灌溉的農田,僅佔全區灌溉面積的1/3。另一水源是曾文溪上游的烏山頭水庫,這個水庫是截堵官田溪中游溪穀雨成,因河叉繁多,形似珊瑚,所以又叫珊瑚潭。其最大庫容為17億立方米,是灌區主要的水源,嘉南平原2/3的農田都依賴這個水庫供水灌溉。  
  嘉南大圳雖然是臺灣島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但由於濁水溪流量不穩,而烏山頭水庫集水區域又不大,依然不能滿足農田灌溉的要求,直接影響了嘉南平原農作物種植和農業生産。在灌區裏人們可以看到,農民為了節約用水而形成的十分有規律的作物佈局。這裡大的田塊以150公頃為一單位,其中的1/3種植水稻,1/3種植甘蔗,另1/3的耕地用一種植雜糧。這三種作物的需水量和所需要灌溉的時間各不相同。水稻需水量最大,主要集中在夏季;甘蔗需水時間雖長,卻只在旱季灌溉就可以了;雜糧是不需要灌溉的作物。將這三種農作物組合在一個灌溉區內,進行輪換種植和灌溉,形成了三年輪作制。目前,臺灣島上的水利設施全部由“水利會”控制,農民用水除繳納昂貴的水租以外,還要分擔工程受益費等雜捐,大約佔到生産成本的8%左右,這對農民來説是個沉重的負擔。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