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山臺地
時間:2005-11-16 16:43 來源:
大肚山臺地位於臺中盆地西側,大甲溪與大肚溪之間,西臨臺中港。南北長20公里,東西寬5-7公里,面積約140平方公里,略呈長方形,北窄南寬,中間略向西突出。臺地頂部十分開闊,略有起伏。高程多在200—290米。主峰大肚山位於南部中央,海拔294米。大肚山臺地東坡平緩,坡度在10度以下。西坡以北勢坑為界,分為南北兩段:北段十分陡峭,直抵大甲溪岸邊,形成數十米至數百米高的斷崖、陡壁;清水一段平均坡度28度,有的超過30度,攀登困難。南段山形曲折,地形隱蔽,縱深在2公里以上。南北兩段之間的北勢坑附近,山形平直,坡度在10度以下,有公路直上臺頂。該臺地位於臺灣島西海岸中部,距西海岸僅4公里,不僅可瞰制附近海岸,還可控制西部陸路交通,是西海岸中部的戰略要地。大肚山臺地上有不少短小的溪流,呈輻射狀向四週流去。臺地邊緣土質鬆軟,沖刷十分強烈,水土流失非常嚴重。盆地西面為一清水斷層,坡度陡峭,以清水至沙鹿間最陡,沿斷層有不少泉水出露,是優質的飲食用水和灌溉用水。臺地東坡十分平緩,與沖積扇連為一體。臺地上覆蓋著厚厚的紅土礫石層,若驅車沿縱貫公路的海線進入盆地的話,一路上可以領略紅色臺地的自然風貌。紅土層的厚度不等,最厚的地方達數米。這種土層有機質缺乏,又缺少灌溉條件,只能種些雜糧和香茅草等。
大肚鄉原名“烏溪”,因境內東側多小溪灘,暴雨過後常有黑色礫石被沖刷而下,故名烏溪。該鄉是臺灣中部地區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原為平埔人聚居區,荷蘭人佔領臺灣期間,將所有已開墾的土地據為荷蘭殖民當局所有,稱為“王田”,至今該鄉東南部還有“王田村”、“南王田”之稱的村落。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福建移民遷入者甚多,至清康熙年間已開墾完畢,並成為後來的移民進入臺中盆地的通道。縱貫鐵路的海線經龍井鄉進入大肚鄉,並在與烏日鄉交界處與山線匯合,跨越大肚溪進入彰化。南北高速公路經大肚鄉南部,在王田設有交流道,環島公路縱貫大肚鄉,可至臺中港,交通極為方便,是從南部進出臺中盆地的門戶。
大肚鄉的東北部是大肚臺地的西南端,平均海拔200-300米,西南部是大肚溪沖積的河岸平原,土地肥沃。早年大肚鄉平原區盛産水稻、玉米,臺地區盛産香茅草、鳳梨、荔枝、龍眼、木瓜等。60年代中期以後,該鄉利用交通方便的優勢,逐漸由農業經濟向以工商經濟為主轉型,建立起食品、紡織、鋼鐵、橡膠、造紙、汽車等工業。
水裏鄉地形很有特點,東北部是中央山脈的余脈,東南部是玉山山脈的北端起點,西南部是阿里山脈的北端,是這三大山脈的結合部,還是濁水溪兩大重要支流郡大溪與陳有蘭溪的交匯處。全鄉只有濁水溪河谷兩側較平坦,因此山多田少,山坡地極多,多已開發。盛産香蕉、竹筍、柑橘、桃、李、梅、梨、荔枝、西瓜等,以香蕉和竹筍為大宗,加工後的筍幹為該鄉一大特産,並有外銷。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