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民謠史——民謠的衰退

時間:2006-05-30 15:00   來源:

        臺灣歌謠雖曾盛行一時,但好景不常。五十年代末期,由於“國語”普遍推行,“國語”流行歌乃不斷興起,加上政策上的需要,以及種種對臺灣歌謠發展限制性輔導,使其難獲得傳播媒介的充分支援,臺灣歌謠的聽眾也就相對的減少。另外,昔日地方戲曲是民俗音樂的最好傳播媒介,隨著歌仔戲、子弟戲、車鼓戲、採茶戲等的沒落,民俗歌謠也就漸漸隨人所遺忘。六十年代中期,“國語”歌曲已成為大多數人的音樂娛樂主體,並壟斷市場,臺灣歌謠則落入從屬地位。尤其,許多唱片公司為降低製作成本,減少大量濫用外國歌曲填詞。臺語歌謠作家和唱歌者,因市場緊縮,生計困難,地位不受尊重,而紛紛轉業改行。臺語歌壇再漸失優秀人才之後,乃每況愈下,如此惡性迴圈,也就欲振乏力了。

        自從大力引進西方科技文化之後,崇洋風氣瀰漫整個社會,民族自信心漸失,臺灣歌謠亦難倖免其狂瀾摧殘,而日漸迷失方向。此時西洋歌曲隨著西方文化的傾入而風靡,幾乎和“國語”流行歌曲並駕齊驅。臺灣歌謠在此備受衝擊之際,即未在質的方面力求精進亦未注入時代潮流新血,乃陷入一蹶不振之命運,甚至被所謂“知識分子”所輕蔑,認為哼唱臺灣歌謠有降低身份之虞。其後,臺灣民俗歌謠雖經而漸趨式微。至於期間臺語流行歌謠雖偶有起色,惟其曲調精神和歌詞內容,大多仍係日據殖民時代的消極悲歌,或為盜版歌曲。畢竟不可與真正具有傳統民謠本質和精神的臺灣民謠相提並論。

唱出臺灣民謠的傳統精神

        觀諸臺灣人們追求與開拓生活天地的歷史軌跡及臺灣歌謠的演化過程,我們可以得到一個肯定的結論:日閥高壓統治下,所産生悲劇性格的哀歌,只是臺灣歌謠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變格型態。臺灣歌謠的真正本質,應追溯到日據時代前,先民開闢臺灣的肇基時期所生的傳統自然民謠。換句話説,先民在其與大自然搏鬥,歷經茹苦含辛血汗過程中,磨練出刻苦樸實、堅忍不拔、樂觀向上及勇敢冒險的精神,而以這種優秀民族性為基礎所孕育出的音樂性質——“豪邁率直兼具溫和柔順,達觀樸實而又充滿希望”——正是臺灣歌謠的真正本質和精神。

        由以上對臺灣民謠的精神之認識,今後臺灣民俗音樂的創新和發揚,應以傳統自然民謠的音樂性格為根,以先民追求理想的樂觀為本,注入現代生命力量,走向“新古典”的模式才會更有意義,更有希望,更有遠景!

(來源:《臺灣民謠》)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