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民謠史——光復初期

時間:2006-05-30 14:54   來源:

 

  光復後,臺灣重返祖國懷抱,民俗歌謠重獲自由發揮的時機。民眾大開嗓門,為自由而高聲歡唱,吐出被欺壓的苦悶之氣,也唱出樂觀之曲。加上傳播工具的日益發達,整個臺灣社會從城市到鄉間,從白領階級到勞動者,每個人莫不隨時隨地哼唱著屬於自己的歌一時不管是古老自然民謠或創作新歌,響徹全省每一角落。光復前後的好歌就在這個時候奠定了他們難以動搖的基礎,而光復後初期遂成為臺灣歌謠的盛行時期。

        光復之初,臺灣從廢墟中重建,民生疾苦是必然的,為生計奔波幾乎是個人的生活主題。因此在這時候出現了一些反映各行百態及社會景象的歌謠。如“燒肉粽”、“收酒矸”、“三輪車夫”、“補缸補甕”等皆是各行業的甘苦談。“思念故鄉”、“阮若打開心裏的門”等則是年輕人離鄉背井到城市開創前程的遊子情懷。而這個時期的愛情歌謠,一部份因揮不掉日據時代“童養媳”心態的遺毒,如創作于1946年的“望你早歸”、1947年的“秋怨”、1949年的“孤戀花”、“秋風夜雨”等仍屬悲傷怨嘆的咏情歌。然當時民風漸開,自由戀愛的思潮慢慢為大家所接受,諸如“臺灣小調”、“黃昏再會”、“我有一句話”等這種春風得意,互訴心語,明朗表達對愛情的期望之情歌,也逐漸為大家所喜愛。此外,敘景的、親情的、勸化的等各色各樣歌謠亦不斷出籠,行稱繽紛燦爛的熱鬧場面。

        不可諱言,當時部分通俗歌謠,由於其中幾位作家如許石、楊三郎等均曾遠赴日本深造,在日本音樂的潛移默化和生活環境的壓力下,他們所譜的曲子,難免留有一絲絲東洋音樂色彩的痕跡。所幸這些作品大多上能維護著濃郁的臺灣鄉土色調。另外,令人遺憾的,由於懷舊心性加上勝利的驕傲,沖淡了日據時代捍衛本土文化的民族意識,及日本電影在臺灣倡行,使得一部份盜用日本調的膺品,亦魚目混珠的摻入了臺灣市場,阻礙了走向康莊坦途的臺灣歌謠的腳步,真令人惋嘆。

(來源:《臺灣民謠》)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