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民謠三大系統之——客家係民謠

時間:2006-05-30 14:07   來源:

 

 愛好音樂的客家族:

 

        客族遷入臺灣的歷史中,客家山歌成為客族的重要精神食糧。客家人常喜歡在荒山原野、田園茶山,于工作之際,就眼所見,耳所聞,心所感,自然即興作詞隨口哼唱山歌,這是客家人寓娛樂於工作,我樂故我歌,愛好音樂的表現。日據時代,客家調曾因過份興盛而被嚴禁演唱。然而,在其捍衛華冑文化源流的努力之下,客家調並不因“禁唱”而絕響,臺灣光復後,反而大為風行。目前,在客家鄉鎮經持舉辦的“客家山歌大賽”,情況均十分熱烈,參加大賽的有年逾九十的老人,也有年僅八歲的孩童、有農夫、商人、公教、學生,人不分男女老幼、貧富、貴賤,各行各業應有盡有。此外,聚集在公園、廟庭等公共休閒場所的即興演唱亦到處可見。此種山歌比賽及聚集歡唱的活動是持續不斷,蔚然成風的。可見“唱山歌”就是客家人活中最重要的調劑品。

 

客家民謠依曲調性質可分為:

 

  老山歌:又稱大山歌,為客家古調,原始而樸拙,有“真”實感。

 

  山歌仔:又稱山歌指,係由老山歌演化而來,悅耳動人,純樸誠“善”。

 

  平版調:由老山歌及山歌仔改良而來,又稱改良調,是由山歌之荒腔野調經“美”化後,走進茶園、家庭,步上舞臺,被廣大群眾所喜愛的曲調。

 

 

客家民謠的曲調特質:

 

        客家調基本上是山歌的氣質,有所謂九腔十八調之説,為迄今尚無人能一一列舉。一般認為其因受到福佬戲曲調唱腔的影響,以非全屬客家調的土産腔調了。

 

        與其他中國民謠一樣,客家民謠亦大多采用適合我們民族性的五聲音階,其調性柔和、含蓄、中庸。而音的使用以LaDoMi為最多。旋律進行、活潑中兼具幽靜之美。且客家人雖經多次遷移,卻仍保留著其原有方言,客家語接近北京語,亦有臺語古音的韻味,屬北語南腔,客家民謠正好反映出其具有北調豪邁的特質及南腔婉轉的柔性。

 

        客家民謠的節奏、拍子,生動且活潑,別具風格。而且為了配合即興歌詞的意境,隨性的把速度、拍子、音韻産生不規則而自由的應用,更是饒富情趣。

 

        客家調的曲式結構,以兩段樂句的重復為多,即一個曲調唱兩回(第二回或做稍微的變化),也就是説,轉合為起承的重復使用,以強調曲子的個性,同時也配合了大部分是四句七言的歌詞。

 

        客家調之歌詞體才用的大部分是七言四句詩體,也講究平仄韻味,通常是第一、二、四句末字用平聲,第三句的末字用仄聲,其他的字只要唱的順口即可。有時在七言之外,加上虛字、迭句,偶而也加上長短句、感嘆詞等之類。歌詞內容,大多涉及男女情愛,詞中雙關隱語、比喻語甚多,而此以“雙關語影射特殊事物”的表達方式即為客家山歌的特色之一。

 

        歌唱者有的固然以長久傳下來,已經唱慣的歌詞來演唱,有的則是用自己觸景生情或及興創作的歌詞,以固定的曲牌為基本輪廓,做唱腔的字由發揮,使詞曲配合的順口易唱,而又不失原有之風格。演唱者非常注意裝飾音的效果,也常利用虛字襯字以把握“加花”的機會。另外,客家山歌發生於山嶺田野,常是站在兩個山頭對唱的,為了使對方聽來清晰,唱者必須大展嗓門,提高聲調,而這種富有野趣味道的高吭性唱腔,亦為客家調另一動人之特性。

(來源:《臺灣民謠》)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