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民謠三大系統之——福老係民謠

時間:2005-12-12 11:29   來源:


                      ↗    福佬係:使用臺灣話的福佬係民謠

一、漢     族

                       ↘    客家係:使用客家話的客家係民謠

 

二、山地族   →     山地係:使用山地語的山地係民謠


  臺灣的音樂文化,除山地音樂本具有原住土著音樂特色之外,漢族的音樂則移植自大陸,但由於三百餘年來受本地語言、風俗民情、地理環境、社會背景、人文特質、土地情感浸染與影響,經過不斷的滋長、再生和演化,遂孕育出了獨具本土風格的音樂。

☆福佬係在臺民謠中的地位:

  在國民黨遷臺之前,福佬人約佔全臺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左右,而會説臺灣話的人更多。由於福佬人佔了絕大多數,且其民俗音樂的內涵亦頗為豐富而多采多姿,故以臺語歌唱的福佬係民謠,自然成為臺灣民謠中的最大主流和重心。而民間所指的“臺灣民謠”亦大致針對“福佬係民謠”而言。

☆創作民謠在臺灣歌謠中的地位:

  值的一提的,創作于臺灣光復前後,流傳至今仍令人難以忘懷的創作鄉土民謠。如光復前的“望春風”、“雨夜花”、“農村曲”、“白牡丹”等,光復後的“補破網”、“燒肉粽”、“安平追想曲”、“杯底不可飼金魚”等。這些經的起考驗的古老好歌,不但極富傳統鄉土音樂氣息,又能反應臺胞熱愛中華民族的情操,且能道出在民風保守的時代裏,兒女私情的心聲,令人百聽不厭。每唱起這些曲子,就有如飲啜醇酒,一口甘甚一口,欲罷不能。這些具有民謠風格的創作歌謠,因它們均有作者而不得列入所謂“民謠之林”。事實上,它們能否稱得上民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在一般群眾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地位,可能連正宗的民謠都要望塵莫及。這正是這些夠味道、夠水準的創作歌謠經常被認定為“臺灣民謠”之理由,這裡姑且可稱它們為“準民謠”。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