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中元節

時間:2006-05-29 17:37   來源:中國文化網

  農曆七月十五,是我國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佛教徒稱之為盂蘭盆節,道教則稱之為中元節。“盂蘭盆”一詞,來自佛經中目蓮救母的故事,是梵文Ulambana的音譯,原意為“救倒懸”,也就是解救在地獄裏受苦的鬼魂。中元節是地官赦罪之日,因此道士都在這一天誦經,做法事以三牲五果普渡十方孤魂野鬼。

  因為盂蘭盆節和中元節的最終目的都在於普渡眾生,時日一久,兩者之間的界線就逐漸模糊,形成目前這個以孝順、博愛為宗旨的節日。

  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咽。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説:“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蓮依法施行後其母親果真得救。目蓮就告訴佛祖,佛門弟子亦應奉盂蘭盆供養,佛祖大悅,便傳言弟子,從此七月十五供盂蘭盆的習俗廣為流傳。 

  中元節也是臺灣民間一個重要的民俗節日。這一天,臺灣民間舉辦盂蘭盆會,延請一名和尚主持,黃昏後登壇説法,並向臺下灑食物羹飯,稱為“普施”。這一天的主要活動有:

  1、放水燈

  放水燈是用來通告水府幽魂(溺斃的鬼)來享用祭品。水燈分為水燈頭、水燈排兩種。水燈頭分為圓形燈籠和紙厝(房屋狀的水燈)兩種。水燈排是用木材扎成木筏上面再懸放燈籠。放水燈的遊行隊伍以樂隊為前導巡迴市街一週,來到河岸,並備有三牲祭品,請僧道訟經致祭後再將水燈放入水中,相傳水燈流得越快,該字姓人家當年運氣愈好。基隆的中元祭放水燈活動熱鬧非凡,而且正朝國際觀光節發展中。

 2、普渡

  中元節要普渡孤魂野鬼。普渡的型式分為公普和私普。私普就是以街、莊等居住單位為主的普渡,從七月初一到三十,大家商議好時間輪流普渡。舉行普渡的當天下午,家家戶戶在門口擺上豐盛的菜飯以及其他的食物等,俗稱“拜門口”。每盤菜上都要插上一枝香。公普又稱為“廟普”。一般都在七月十五舉行,俗語又叫“拜七月半”,以各村莊的寺廟為中心,由廟寺主事者來主持。

 3、搶孤

  在普渡的廣場上搭起高丈余的臺子,上面放滿各式各樣的供品。普渡完畢,主持人一聲令下,大家就蜂涌而上搶奪供品。因為沒有秩序易造成傷亡,所以清朝下令停辦。近年來宜蘭頭城再度舉辦此活動,仍延襲舊制,架高近四層樓的棚子,上放置十三盞食物和純金牌。參加的隊伍以每五人一組,每隊各據一根柱子,待主辦者一下令,選手便奮不顧身望往上攀爬。由於有遊戲規則所以沒有混亂的場面,是一項值得提倡的民俗體育。“搶孤”的由來:因為七月普度鬼魂群集,為了怕它們流連忘返,所以有人發明此活動。據説當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還要兇猛搶奪祭品的人時,會被嚇得逃開。

  臺灣民間過中元節,這一天祭奠亡靈,主要陳設的祭品有餅、糕、香櫞、袖子、香蕉、黃梨、鮮姜與粥、飯等,供給亡魂食用。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