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祭掃祖墓的日子。臺灣家家戶戶門前插著柳條和艾條。在掃墓時,從福建移民到臺灣的閩南人後裔,除了準備豬肉、魚、蛋、松糕和甜糯米飯作祭品外,還要包薄餅。這種薄餅的形狀像圓形的茶盤,將雞絲、蛋絲、豆腐千絲、鮮蝦、花生米、紫菜、冬菇等包在薄餅裏,捲起來像個巨型的春卷,然後蘸著甜醬或辣椒醬吃。而從廣東移民到臺灣的客家人子孫,則要準備豬肉、雞、蛋、鮑魚和豆腐乾等五種祭品,並做艾糍、蒸發糕,拜祭自己的先人。
過去,每當清明時節,都有一批批臺灣同胞,渡海回到福建、廣東等地的故園,祭掃自己祖先的墳墓。
等拜過祖先,燒過香紙後,就把艾糍、松糕等分給大家,在墓地上野餐。這時,父母或家長就對兒孫講述自己祖先的出身之地。
但是臺灣漳州籍人卻不過清明節。相傳,當年鄭成功起兵“反清復明”,厭惡清明節的“清”在“明”之上,於是下令廢除清明節,改三月初三“上巳日”為掃墓日。漳州籍人就將此習俗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