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陣最早的起源,是農民閒暇時的一項消遣,原以聯誼娛樂、防禦莊里、運動強身為主要目的;據說明鄭軍隊反清復明失敗後,就有不少武生遁入武館、習組陣頭。後來,為了莊頭間的交誼,活動演變成為陣團間相互“鬥”陣;其後,各大寺廟為了增加廟會的熱鬧氣氛,慶典期間也邀請各莊里角頭藝陣前往助陣酬神,于是,寺廟與藝陣之間,日漸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係。 
    
        臺南縣是全臺廟宇最多的縣市,宗教信仰的盛行,促成了藝陣的勃興。根據統計,臺南縣的民俗陣頭至少有150陣,位居全臺翹楚;其種類包羅萬象,囊括了宋江陣、八家將、金獅陣、高蹺陣、車鼓陣、布馬陣、南北管、蜈蚣陣、牛犁陣、十二婆姐陣等文武陣頭,其中一團蜈蚣陣甚至發展出108人團演的“百足真人陣”,更是全臺僅見。琳瑯滿目的陣頭、精湛純熟的演出技藝,讓“南瀛藝陣”聲名遠播,成為全臺有名的藝陣之鄉。 
    
        每年農歷4月26日~27日,正逢南鯤鯓代天府李王及范王的聖誕,盛大的王爺祭就在此時舉行。祭典當日,各地陣頭與乩童隨著進香團涌入南鯤鯓,形成難得一見的乩童大會串與民間藝陣大展示。各種武陣中操練的武術技藝,因淵源承襲的派別不同而陣式互異,各子弟陣頭除了暗地較勁、一別雄長之外,借著這次迎神廟會,也收互相觀摩、發揚傳統武術之效。文陣表演不僅是聲色文娛、逗趣詼諧的表演,借著簡單通俗的表演方式,歷史故事、民間傳說中的忠孝節義,也深深地植入圍觀群眾的心中。 
(來源:易遊臺灣)
編輯:穎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