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敗退臺灣

時間:2004-12-24 09:49   來源:


  194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華民國”隨之消亡。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集團退踞臺灣,並在美國的庇護下,以“中華民國”的名義繼續維持一個“反共政治架構”,與中央政府抗衡對峙,造成了海峽兩岸至今仍然處於分離的狀態。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峽兩岸目前的分裂狀態,違背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和願望,是中華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國人無不殷切盼望早日結束這種令人痛心的局面。為了實現臺灣與祖國的早日統一,中國共産黨與中國人民50多年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並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偉大戰略方針。“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本來是針對臺灣問題提出的,卻率先成功地運用於香港、澳門問題的圓滿解決,港澳的順利回歸和繁榮發展,也為這一構想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提供了實踐的佐證。

  繼香港、澳門相繼順利回歸祖國後,臺灣問題越來越突出地擺在了全體中國人的面前,解決臺灣問題,加速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成為全世界炎黃子孫共同關注和致力推進的偉大事業。

  軍事衝突與對峙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當時東西方兩大陣營對峙的態勢下,美國政府基於它的所謂全球戰略及維護本國利益的考慮,對新中國採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並且在朝鮮戰爭爆發後武裝干涉純屬中國內政的海峽兩岸關係,將臺灣置於美國的“保護”之下,使臺灣海峽地區長期處於緊張的軍事對峙局面。

  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敗退臺灣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集團在美國的支援下,悍然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南京政府,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成立後,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率領殘兵敗將退踞海南島、臺灣等東南沿海島嶼,繼續負隅頑抗。

  為了解放臺灣,早在1949年3月15日,新華社發表社論《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指出,“中國人民包括臺灣人民絕對不能容忍國民黨反動派把臺灣作為最後掙扎的根據地。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就是解放全中國,直到解放臺灣、海南島和屬於中國的最後一寸土地”。這是首次提出“解放臺灣”口號。194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發表《告前線將士和全國同胞書》,明確提出1950年的任務是“解放海南島、臺灣和西藏,全殲蔣介石集團的最後殘余勢力,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1950年元旦,《人民日報》社論重申了這一目標。1950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對東南沿海發動了猛烈攻擊,並相繼解放海南島、舟山群島。

  失去了海南島、舟山群島,等於斬斷了臺灣、澎湖的手足。這時,島內老百姓因不堪忍受國民黨當局的專制獨裁統治而人人盼望解放軍早日登陸,加之美國政府此時推行消極的“棄臺政策”,加劇了島內政經局勢的混亂。島內人心惶惶,失敗主義情緒日漲,世界輿論也普遍認為臺灣的解放只是時間問題、指日可待。國民黨的殘兵敗將則在一種“明知不可而為之”的情緒下,準備迎接毀滅性的最後一擊。至於蔣介石本人,據蔣經國後來回憶,當時蔣介石已下定“誓死確保臺灣”的決心。

  1950年6月25日,正當中國人民解放軍積極準備發動渡海作戰解放臺灣,而國民黨政權走投無路之時,朝鮮戰爭爆發了。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政府從其遠東戰略利益出發,為了使臺灣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遏制共産主義陣營擴張的“不沉的航空母艦”,美國採取了積極的“扶蔣反共”政策,並直接出兵臺灣,以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攻打臺灣。

  由於臺灣特殊的地理位置,早在19世紀中葉,美國就對臺灣有特別的“好感”,當時就有人建議“美國應佔領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又醞釀了好幾次企圖佔領、“託管”臺灣的陰謀,但在中國人民及國民黨政府的強烈反對下均未得逞。

  在第二次世界中,美國一躍成為超級大國,史達林領導下的蘇聯成為美國稱霸全球的唯一挑戰。為了防止戰後蘇聯在東亞影響力的擴大,美國曾于1943年初制定了一個要把中國建成一個“大國”的對華政策,所謂“大國”政策,就是美國出於自身戰略的考慮,建立以蔣介石為領導的親美政權,以便與蘇聯對抗。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曾強調:“一個穩定的中國,對蘇俄在遠東的野心,將形成一道屏障,也可以當作一種最有價值的向心力,以限制亞洲革命暴動的影響”。40年代末、50年代初,面對國民黨政權在中國大陸的全面崩潰,美國感到國民黨大勢已去,開始重新審核對華政策,把政策目標從“盡一切力量阻止中共取勝”改為“盡一切力量阻止中國成為蘇聯的附庸”。為了遏制蘇聯、防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蘇聯的附庸,美國部分官員提出應對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共産黨表示友好,美國政府的要員在一段時間內也確實公開表示過要拋棄臺灣蔣介石政權。1950年1月5日,杜魯門總統代表美國政府發表了《關於臺灣的聲明》,聲明再次確認《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中關於臺灣歸還中國的條款,宣告美國對臺灣或中國其他領土沒有掠奪野心。之後,美國又陸續將美國在臺灣的僑民撤走,表示美國已經認定臺灣很快就要被共産黨攻佔。

  但是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在其稱霸全球的野心驅使下,為了不讓臺灣落入中國共産黨人的手中,使之成為遏制、防堵共産主義陣營擴張的“橋頭堡”,美國政府改變了要將自己從中國內戰的泥潭中解脫出來的想法。朝鮮戰爭爆發當日,美國遠東軍司令部司令麥克阿瑟向國務院遞交了一份名為《在亞洲遏制共産黨的戰略計劃》,明確提出臺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美國應立即給予蔣介石軍事援助,並派出海、空軍“保衛”臺灣。麥克阿瑟指出,臺灣是“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它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可以駐紮10到20個航空大隊,是不可多得的空軍基地。同時,如果取得臺灣作為潛水艇基地,不但可以對前方作戰提供短程潛水艇支援,而且可以控制從南方菲律賓到日本、南朝鮮的海運,切斷西太平洋所有海上通道。基於臺灣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美國政府決定將臺灣控制在自己手中,以組成由南朝鮮、日本、臺灣、菲律賓等島嶼聯成的遏制共産主義的“擴張”、封鎖及圍堵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太平洋防線。

  6月27日,在美國右翼反華分子的鼓動下,杜魯門一反過去的態度,公開發表聲明稱“共産黨部隊的佔領臺灣,將直接威脅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及在該地區執政行合法而有必要任務的美國部隊,因此,我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臺灣的任何進攻”。“六.二七”聲明發表後,美國政府根據美國國會1949年通過的共同防禦援助法,主動與臺灣以換文形式簽訂了所謂《臺美聯防防衛互助協定》。在杜魯門的命令下,6月29日,美國第七艦隊的2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1艘補給艦侵入臺灣海峽,公然干涉中國內政。7月31日,麥克阿瑟率領美軍代表團訪問臺灣,與蔣介石商定,國民黨的一切武裝力量歸麥克阿瑟統一指揮,共同防守臺灣。8月4日,美國空軍第13航空隊入駐臺灣,建立“臺灣前進指揮所”;美海軍也在臺北成立“聯絡部”,負責協調指揮臺灣海軍;美國政府還派出一個名叫“美國遠東軍駐臺軍事顧問團”的正式代表團長駐臺灣,將國民黨的軍事指揮權完全控制在自己手裏。

  美國一方面直接派艦隊進駐臺灣海峽,出兵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攻打臺灣,另一方面還拋出了所謂的“臺灣地位未定論”的謬論。早在1947年臺灣爆發“二二八事變”時,美國駐臺北總領事館就向華盛頓建議,“以目前臺灣在法律上還是日本的一部分為由,用聯合國的名義進行直接干預,同時向中國保證,待有一個‘負責的中國政府’後再歸還中國”。這是“臺灣地位未定論”和“聯合國託管”方案的先聲。之後,美國為了達到把臺灣從中國領土分離出去的目的,曾設計了種種方案,但都沒有得逞,美國政府不得不承認中國對臺灣擁有主權。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政府根本改變了這一立場,美國的官員開始發表講話和文章,質疑《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法律約束性,認為它只是一般政策性聲明,而不是莊重的國際承諾;《開羅宣言》不過是陳述了臺灣應該于戰後歸還中國的“意圖”,並不具有國際協定的法律效力等等。美國政府這一阻撓中國統一、干涉中國內政的赤裸裸行為,受到兩岸人民的同聲譴責。

  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不得不暫時擱置“武裝解放臺灣”的行動。搖搖欲墜的蔣介石政權在美國武力“保護”下,獲得了在夾縫中生存的條件,繼續與中央人民政府抗衡。

                           (責任編輯:月光)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