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的史前文化(附圖)

時間:2002-01-25 15:56   來源:

null


考古學者告訴我們,臺灣不只有四百年的歷史,而是有更長的時間,原來就有長期居住的史前時代族群。近年來的研究成果,更把人類活動的時間深度延伸到更久遠的更新世冰河時代,也就是史前時代的早期階段。臺灣地區長達百年以上科學的考古工作,發現大量保存于地層中的考古遺址,尤其是1980年代以來幾次大規模的考古發現與發掘工作,都使得我們重新發現臺灣史前文化。


已發現將近二千個遺址

臺灣地區自西元1896年發見第一個史前遺址,目前已經發現了將近二千個遺址。分佈的範圍遍及臺灣本島及澎湖群島、綠島、蘭嶼、小琉球等附屬島嶼。垂直高度的分佈則從海平面附近數公尺起的海岸平原,到高達2950公尺左右的山地,比民族志記載的原住民族最高的聚落還高。這些遺址的長期研究工作,已經初步建立了一個史前文化發展的大架構及其演變體系,也可以説明一部份史前文化與當代原住民族之間的關係。 


不同的考古文化群落


臺灣地區史前人類所遺留的文化,依時間的早晚,分佈區域的不同和文化相貌的差異可以分為許多不同的考古文化群落,以具有代表性的遺址來稱呼他們。由早期到晚期可以大致分為:


1.舊石器時代:包括長濱文化、網形文化、左鎮人。


2.新石器時代早期:以大坌坑文化為代表。


3.新石器時代中期:以訊塘埔文化、牛罵頭文化、牛稠子文化、“東部繩紋紅陶文化”為代表。


4.新石器時代晚期:以芝山岩文化、圓山文化、丸山文化、營埔文化、大馬璘文化、大湖文化、鳳鼻頭文化、卑南文化、花岡山文化、麒麟文化為代表。


5.金屬器與金石並用時代:以十三行文化、二本松文化、番仔園文化、大丘園文化、崁頂(貓兒幹)文化、蔦松文化、北葉文化、龜山文化、靜浦文化、Lobusbussan文化為代表。


 在臺南縣所發現的左鎮人

左鎮人出土于臺南縣左鎮鄉菜寮溪河床,這個地區是臺灣本島相當重要的更新世化石産地,也是當時唯一齣現化石人類的地點,不過最近高雄縣大崗山區也發現了人類的化石。左鎮人的化石標本包含來自不同個體的人類頂骨殘片及大臼齒。經鑒定屬於更新世晚期的早期智人,其絕對年代可能在距今二萬到三萬年之間,也就是更新世冰河時代的最後一次冰河時期。目前並未發現左鎮人使用的工具,學者推測他們也許是長濱文化的主人,不過從生活型態而言,更接近住在丘陵臺地地區的網形文化人。


大坌坑文化為新石器時代的代表

從冰河時代最晚期氣候變暖以後,全世界分別從幾個適合農業的地區,發展了初期的農業,因而走進了新石器時代。在鄰近臺灣的長江中下游發展稻米種植,華南與東南亞發展根莖類作物種植,臺灣是否也有農業初起的發展,目前還不明朗。不過6500年前左右,北部的淡水河口附近和西南部當時還是沿海地帶的新化丘陵、鳳山丘陵,卻出現了帶有農業,使用陶器、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時代人群--大坌坑文化人。


農業生活遺址


從距今四千五百年前新石器中期開始,臺灣地區的人群已經學會種植稻子、小米等穀類作物,加上原來的根莖類作物,農業已經多樣化。石斧、石鋤等砍伐森林、翻耕土地的工具之外,加上石刀、石鐮等收獲工具,使得農業更有效率,土地贍養力增加,單位面積可養活的人口大增,因而逐漸降低狩獵、捕魚、採集等的重要性。


玉器和金屬工具的出現


農業生産形態逐漸多樣化,生産力水準發展,食物充分,伴隨而來的各種宗教儀式與藝術型態出現于當時社會中。這個階段最具代表性的是玉器的製造與交換,關係網路幾乎遍及全臺各地,連澎湖也不例外。最有名的例子是,臺東卑南遺址、宜蘭丸山遺址、臺北芝山岩遺址與屏東 Chula遺址出現了造型相似,製造方法相同,具有水準風格的人獸型玉玦。


到了距今1800年前左右,臺灣地區也伴隨東南亞地區青銅器、鐵器文化的興起,部分地區進入製造及使用鐵器、青銅器、金器為主的金屬器時代,最有名的煉鐵遺址就是淡水河口南岸的十三行遺址。


 

null

編輯:趙穎芳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