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憤怒的臺灣(一)

時間:2009-03-16 14:51   來源:《臺灣同胞抗日50年紀實》

 

  武裝抗日運動(自1895年至l915年)

  (一)清朝割讓臺灣的經過

  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歐美帝國主義者相繼侵略中國,正當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無法應付這些侵略者之時,東鄰小國日本,乃乘火打劫,展開蠶食政策,藉朝鮮獨立問題干涉清廷,進而開啟戰端,這就是1894年的所謂“甲午之役”。戰爭的結果是,新興資本主義日本竟戰勝了“老大帝國”的清軍,締結《馬關條約》,清廷把臺灣割讓給日本。

  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及外相陸奧宗光簽訂《馬關條約》之後,自知喪權辱國,無顏以對國人,乃于還天津之後,稱病不敢入都,只派伍廷芳攜帶條約至京。因在他未去談判時,對於朝中與日本議割臺灣,朝野已一致憤激,臺灣方面的官民,抗擊尤為激烈;及《馬關條約》發表,國內外官民,更上奏拒絕批准,不下數百起。當時康有為等數千人上書,文辭激烈悲壯,使清廷亦為之愧悔,下令李鴻章改議。但李以為,既然以全權簽約,如加更改,將貽笑萬邦,堅決不從。 反對派的活動毫無結果,列強尤其英美又多偏袒日本(俄、德、法曾極力阻擋,但毫無效果,此亦為日俄戰爭之遠因),清廷乃命伍廷芳為“換約使”,赴煙臺換約。日本換約使伊東已代治也至煙臺,于1895年5月8日夜間換約。至5月18日,清廷命李鴻章之子李經方為“割臺灣使”,日本即以樺山資紀為臺灣總督,在基隆口外日艦上,進行奇恥大辱的臺灣授受勾當。

  (二)臺灣人民的獨立抗戰與“臺灣民主國”的成立

  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消息,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悲憤反對,臺灣居民尤痛哭呼號,起義反抗。臺灣巡撫唐景崧,聞《馬關條約》中已將臺灣割與日本,立即致電總理衙門,乞在華外國公使支援,並求英國出而主持公義,及求法國派兵來援,以反抗日本,但均無所成,始知帝國主義者原為一丘之貉,不足以倚,乃決心獨立抵抗。

  是時紳士丘逢甲亦率領人民謁巡撫唐景崧,提議臺灣實行獨立自主,反抗日本侵略。唐氏乃與臺灣防務幫辦劉永福相謀,成立“臺灣民主國”,改年號為“永清”,推唐景崧為總統,發表抗日宣言,並推舉丘逢甲為副總統兼義軍總領,派姚文棟為遊説使,赴北京報告建國真相,並與國內反對和議割臺之大員,如張之洞等及中央軍機處官員,暗相聯絡,以便獲得國內支援。

  但日寇為實現其佔領臺灣的野心,不惜出動大兵,以北自川宮能久親王為司令,率領近衛師團大舉侵臺。由臺灣東北角澳底登陸,越三貂嶺,攻陷基隆。臺北地方的民眾,仍不斷地和日軍進行戰鬥,展開激烈的遊擊戰。

  在這時候,臺北浪人辜顯榮前往基隆,引導日軍攻臺北。丘逢甲聞訊,急調臺中義軍馳援,但行至中途,臺北已被攻陷了。臺南人民在唐景崧出走及臺北陷入敵人手裏的情況下,公舉劉永福為抗日統帥。

  日軍得臺北後,一面侵宜蘭,一面攻新竹。丘逢甲率領義軍(民軍)在新竹一帶與日軍大戰。新竹、嘉義、彰化等地之會戰激烈空前,一説日寇能久親王實于嘉義之役陣亡,日人秘而不宣,卻説在臺南病死。嘉義陷後,終因餉缺糧絕,孤立無援,義軍統領丘逢甲亦不得不離臺。
在臺南方面,即由劉永福領導,繼續團結散軍,結合全島富紳,召集義民,募集軍餉,徵募抗丁,訓練抗日民軍,以黑旗為徽號,因此有“黑旗軍”之名,聲勢仍極浩大,堅持保衛臺灣,反抗日軍到底。

  其時日本大本營,則制定三面進攻計劃:在臺北編成“南進軍”,派能久親王率近衛師團,由彰化經嘉義向臺南;派乃木中將率第二師團,由南部枋寮登陸,經風山侵臺南;又派貞愛親王率混成旅團,在西部布袋嘴登陸,犯臺南前方側面,圍攻臺南。但遭遇意外頑強的抵抗,缺乏新式武器與訓練的臺南抗日軍,到處對日軍加以阻擊,經過一個月的血戰,日軍攻入臺南城。抗日統帥劉永福,不顧日軍一切誘惑,堅持抵抗。及大勢已去,乃赴安平,率殘部返大陸。而日軍最高統帥能久親王,一説也於此役陣亡。

  日軍攻佔臺南後,于11月下旬始公佈“全臺平定”。

  據日方事後發表,侵佔臺灣之役,參加兵力約5萬人,佚子約2.5萬人,馬9400余匹。戰死和病死者5000余人,因病送返日本者約2.5萬人,留于臺灣治病者5000余人,總計損失達3.5萬餘人,即出征者的半數以上。但臺灣人民被殺死者,據不完全的估計(當時事實上是無法統計),達數十萬,可見日寇徵臺時的殘忍,以及臺灣人民犧牲之大!

  (三)初期的武裝抗日運動

  南部抗日義軍慘敗之後,日軍宣佈臺灣“全島平定”。當然這是對外的宣傳,實際上臺灣各地,還不斷地發生抗日遊擊戰,成為日據時代臺灣人民初期的民族運動的形式。而日方則重演中國歷代統治者的故伎,稱之為“匪亂”。

  日本宣佈“全島平定”的日子是l895年11月,但是l2月30 日就發生了林大北領導的抗日暴動,在北部發動,包圍了宜蘭縣。第二年,l896年1月,又有陳秋菊、胡阿錦等所領導的抗日暴動,襲擊臺北。此時深坑、士林、滬尾、枋橋(今之板橋)、錫口(今之松山)、瑞芳、金包裏(今金山)、海山口、羅東等處,沒有一處不起來響應,襲擊官衙,佔領村莊,包圍及襲擊城市。1896年5月.清軍中的猛將劉德杓率部由卑南入雲林山中,散發檄文,反對割讓臺灣,號召臺灣人民起來反抗日本統治者,一時附近居民,紛紛響應,形成臺灣中部一大抗日勢力。6月30日,太平頂義士簡義率領部眾,大舉進襲雲林。此外林圯埔(今南投竹山)、南投、臺中、彰化、北斗、他裏霧(今雲林鬥南)、鹿港、員林、莉桐巷(包括今雲林縣莉桐、甘厝、甘西、興桐等村)、大埔林(今嘉義大林)等地,亦紛紛響應,起來反抗日軍的統治。7月10日,義士黃國鎮、阮振等大舉包圍嘉義,建立臺灣中南部抗日根據地。

  日寇對於臺灣人民的武裝抗戰,顯得手忙腳亂。他們首先“討伐”斗六、南投方面的抗日勢力,鎮壓了簡義。但同年ll月19日.民眾領袖柯鐵又與劉德杓部會合,而鄭吉生部于同一天猛襲鳳山。日軍于12月27 日,以第二旅團攻太平頂山區的柯鐵所部,但毫無結果,而各地的抗日暴動並不因日軍的血洗而消極。

  1897年的臺灣,全島還是在騷動中,武裝抗日鬥爭幾乎沒有一天停止過。南部方面:是年11月23日,抗日領袖黃茂松等,襲擊了朴子腳(今朴子)日本所設“支廳”。北部方面:于同年5月8日(即日本正式割臺灣入日本版圖的紀念日),陳秋菊所部又大舉襲擊臺北,不幸失敗,先鋒部自領袖詹振以下,同時慘遭最殘酷的仇殺,日方公報只承認殺死“匪賊”200余人,但是實際何止十倍!

  (四)日寇的“撫剿政策”

  為了鎮壓臺灣人民的武裝抗日運動,日寇最初是採取警察、憲兵、軍隊三者合作的“討伐”,用慘無人道的殺戮、最恐怖的手段,以圖壓服暴動,維持統治。但臺灣人民對日寇的仇恨,卻更深了。於是日寇一改過去的武力萬能的一味“討伐”,而新採用所謂“土匪招降”的做法,各地領袖被誘降之後,日寇就實行對他們部屬的分解、監禁和殺戮,到其部屬全面被消滅之後,再將被誘降的領袖加以處死。因此,這種“招降政策”,只能實施于北部,至於南部的領袖,鋻於北部抗日部隊的覆轍,他們不但對日方的引誘置之不理,而且繼續反抗。又由於日寇的苛捐雜稅,激起了臺灣人民普遍的反感,臺灣的抗日鬥爭,沒有因“招降政策”而消沉,其勢力反而日益壯大。

  1898年7月,高乞集結義民佔領橫山,又與林添丁所部聯合襲擊店仔口(今臺南白河)日本辦務署,這是南臺北路的情形。南臺的南路,抗日勢力更盛,據日方報道,在林少貓、林添福等領導之下,亦有武裝人員3000余。同年年底,大舉襲擊各州廳日本辦務署。l2月19日,下淡水溪地方的抗日部隊攻入恒春,與高山族700余人聯合,襲擊日本辦務署,佔領日本各機關,歷時十余日,至31日始退出。

  日本的誘降政策,在南部完全失敗,因此日寇不得不再實施恐怖的“討伐”和血腥的屠殺政策,對於凡曾有抗日分子存在的村莊,不分皂白,一律焚殺。1899年1月,日軍以大隊猛攻雲林,並且利用清朝方面的姦細,誘捕該地抗日領袖劉德杓,移交清廷,才算一時壓下了雲林方面的抗日勢力。

  從此以後,日寇就開始進行無情的“血的掃蕩”。l899年3月,大坪頂(今高雄小港、坪頂、大坪等地)地方的柯鐵、後大埔(今嘉義大埔)的黃國鎮、凍仔腳的林添丁等人被圍困,不得已由領袖個別出降。同年4月,十八重溪的阮振,5月12日,南路的林少貓,被攻亦暫時“歸順”。同年l2月,拒絕誘降的高乞、魏開、盧石頭等部,受到日軍第三旅團的圍剿;l900年5月1日假降的雲林柯鐵所部又起反抗,終因遭到日軍第三師團的掃蕩而被消滅。

  20世紀一開始,l901年2月,詹阿瑞領導發動了對臺中日寇的大舉進攻,同年ll月23日,嘉義的黃茂松等亦發動對樸仔腳日本辦務署的攻擊,揭開了20世紀臺灣抗日鬥爭的第一頁。

  這樣,臺灣中南部的抗日民眾,在日軍“血的掃蕩”,眾寡懸殊的形勢之下,堅持作戰十個多月,至是年12月,放弄山抗日根據地被攻陷,黃茂松等40余領袖慘遭殺害。第二年三四月,黃國鎮、林添丁先後被捕,均于當日因不屈而被殺。是年4月15日,仍秘密進行抗戰的阮振,在店仔口一役,壯烈犧牲。1902年5月25日,張大猷等360余人假投降,在這一天日方特別舉行“歸順典禮”時,突然起而暴動,殺死了日方許多重要官吏及將領,最後因寡不敵眾而全部被害。

  (五)林少貓事件

  林少貓是臺灣南部的社會領袖,他在鳳山、阿猴(今之屏東)、潮州、阿裏港(今屏東裏港)、東港、下淡水溪各地,有極大的潛勢力。他與臺南的林天福和吳萬興等,互通聲氣,以義相結,不甘受日寇的奴役。1898年12月,他們即曾聯合起來,以千余人出擊潮州日本辦務署,殺死辦務署長瀨戶等,一時臺南方面的日寇,亦因而恐慌逃避。是時的總督兒玉源太郎也只好宣佈招撫,不惜盡其誘惑之能事,使林少貓等誤中其計,並遭日寇槍殺。事後,日寇又在後壁林慘殺林氏家屬及親友,共男子107人,女子31人,幼童l5人。捕獲後殺死的男子31人,女子22人,小兒25人。其慘無人道,已可想見,何況這種報告上的數目,不知已打了多少折扣呢!林少貓之外,其他民族領袖吳萬興、林天福等亦一齊被殺。

  據日方文件公佈:自1897年至l902年,臺灣抗戰志士被捕者8030人,其中被殺者3473人,而在戰爭中被焚殺活埋者,更不知凡幾。這種臺灣人民為國犧牲的精神,真是中華民族最優秀傳統的表現!

  (六)武裝抗日的末期

  由於日寇之暴虐無道,奸詐虛偽,實行“先撫而後剿”的政策,臺灣各地的抗日暴動,相繼失敗了,而以l902年林少貓事件為最後,臺灣的抗日鬥爭,也就逐漸衰退下去。

  1902年至l907年,這四五年間,表面上臺灣人民像是“歸順”了日本帝國主義,但是,臺灣人民對日寇的仇恨心,是有增無減,他們隨時都準備著去奮鬥犧牲。自1907年至l915年,這八九年間,此伏彼起,發生了下面幾次大規模的抗日鬥爭:

  北埔事件
  l907年11月14日,新竹應月眉莊蔡清淋領導民眾掀起抗日暴動,攻佔北埔支廳,捕殺日本支廳長,各官署長官、警察等18人,日官家屬22人,及其他在地方虐待人民的日本人15名。進而南下,直撲新竹。後來在日方檯北守備隊、警察隊合攻之下,始被鎮壓下去。

  林圯埔事件
  日本大財閥三菱,在日當局庇護之下,侵佔民間竹林,大舉採伐,引起人民的極度反感。於是志士劉乾,號召人民起而抗日,于l912年3月23日,進襲林圯埔支廳(今之竹山)頂林莊警察官派出所,殺死日本警官。南投廳即動員大批軍警,向山林攻擊,交戰7日,結果起義者寡不敵眾,多人被殺,12人被捕,後皆被處死刑。

  土庫起義
  林圯埔事件後僅三個月,又有嘉義應打貓(今民雄)地方的農民林朝等,傳播祖國反清革命已告成功的消息,號召鄉民響應,以驅逐日寇。于6月27日為日方發覺,大舉搜捕,發生巷戰。林氏等多人被害。

  苗栗事件
  祖國反清革命對臺灣的影響日益普及,時有新竹廳苗栗牛桐莊人羅福星發動全島抗日運動。羅氏曾任新加坡華僑學校校長,富有革命意識,辛亥革命時,亦參加過革命軍。于l912年渡臺,在苗栗地方組織革命同盟會、新民會等,不幸在推進革命組織中,在淡水方面為日方所捕。經過長期的搜查檢舉,被捕革命同志達1211人,于1914年11月至l2月,在日寇苗栗臨時法院受審,結果被判死刑者221人,有期徒刑者285人。

  這一次事件,對日寇的直接打擊,雖因事泄而不大,但是在開始以有組織的力量反抗日寇這一點上,有很大的意義,而且在提高臺灣人民的民族革命意識方面,亦存很大的影響。

  (七)西來庵事件

  西來庵事件的領袖余清芳,屏東人,曾任臺南廳風山縣的警員,因目睹日人暴政,憤然辭職,常懷驅逐日人、光復臺灣之心。他辭職後,于l915年,遷居於臺南縣後鄉莊,鄰近噍吧哞哖今玉井),見噍吧哖人受日人壓迫,不堪坐視,乃決心起事。

  余清芳與該縣竹頭崎(今嘉義竹崎)莊區長江定有交,他們倆又招嘉義廳他裏霧人羅俊、臺南廳參事蘇有志、大潭莊區長鄭利記等,密謀結盟抗日舉義。1915年2月,余清芳與江定擬定起義計劃,羅俊亦參加,由三人名義向各地“菜堂”(齋教)活動,勸勉各信徒一致奮起,與臺南西來庵的董事合作,發動臺灣民眾。同年4月,利用西來庵的改築和祭事,集合資金,廣募志士,參加抗日。一時臺北、臺中、南投、嘉義、阿猴(今屏東)各廳屬各縣居民,尤其是臺南阿猴兩廳交界的山地人民,紛紛參加,勢力發展甚速,但為日寇所偵悉,在臺南、嘉義、臺中方面開始大規模的搜查。羅俊在竹頭崎山中就捕,於是余清芳、江定知事已急,倉促集合同志千余人,祭旗興師。7月9日拂曉,突襲甲仙埔支廳,另派別動隊襲擊小張犁、大蚯園、阿裏關、十張犁等警察派出所,殺日警及其家屬30余人。8月2日又襲南莊警察派出所,殺日人20余人。乘勢于5日及6日,佈下l000余人,攻噍吧哖市街,佔據噍吧哖支廳東北l800公尺處標高593尺之高地虎頭山,包圍噍吧哖,與日本台南守備隊及警察隊交戰。日方恃其強大的武力,日夜轟擊,連戰7晝夜。抗日軍因訓練未精,武器又舊,到底不能支援,山寨遂被日軍炮兵攻破,乃乘夜退入山中。此時僅剩300余人,攀山過嶺,風餐露宿,連跑十多天,奔到四社寮山中,但疲乏凍餒,疫病交侵,余清芳也病臥草中,加之日方搜查甚緊,至22日余氏在王來莊被捕。日人至翌年5月18日採取欺騙方法,將江定誘出後予以逮捕,這事件始告一段落。

  據日方公報:是役交戰而死者159人,因抵抗而被擊斃者l58人。被捕者1413人。

  但日寇對這次抗戰,抱恨太深,于1915年5月,在臺南開了臨時法院,至8月25日,舉行第一審公判,乃大泄毒手,發揮殘暴,自9月6日至ll月1日,不到兩個月間,領袖以下慘被執行死刑者95人,而同判死刑的達866人之多,于同年ll月10日,因大正天皇即位而改處以終身監禁,然而至1916年7月2日,江定等37人,又遭屠殺,另有22名志士被判15年苦刑,兩人被判9年苦刑。

  不但如此,日寇竟將噍吧哖附近之後厝、竹園、番仔厝、新化、內莊、左鎮、茶寮等20多個村莊住民,全部看作兇犯,製造了世界審判史上空前的大慘案。即囚集民眾3200余人于一山坡,另擇一大平地為刑場,以100人為一次,依次屠殺,除婦女外,不分老幼,皆就縛俯臥,老者龍鐘佝僂,幼者就乳襁褓,無一倖免,實世界未曾有之浩劫。殺屍盈野,血流成河,且任其日曬雨淋,臭氣薰天,悽慘之極,誠不堪設想了。

  (八)武裝抗日運動的經驗與教訓

  臺灣人民的武裝抗日運動,至西來庵事件而告結束,每一次暴動都在日寇大規模流血恐怖的鎮壓下,完全失敗了。抗日暴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
  一、缺乏健全的中央領導者,缺乏一個革命的黨。
  二、起義暴動者未受充分的戰術訓練,無遊擊戰組織能力。
  三、各起義者雖前仆後繼,但彼此缺乏聯繫。
  四、沒有抗日民族革命政治綱領,多以復仇意識動員群眾,故 團結不能堅固。
  五、與祖國沒有密切聯繫,而祖國各革命團體對臺灣人的抗 日運動,也缺乏指導與援助。
  但是,堅持十年的抗日暴動,也有相當的成就:
  一、抗日暴動用鮮血淋漓的事實,來反證日寇殖民政策和 “懷柔政策”的欺騙性,提高了臺灣人民抗日的民族自覺性。
  二、愛國的起義領導者們開始由少數人的抗日暴動,進而展 開深入群眾的民族革命宣傳與組織,其中尤其是苗栗事件及西來 庵事件,雖然仍不乏利用迷信方式,但在聯繫群眾這一點上,對 於以後臺灣民族革命運動,有了極大的影響作用。
  三、臺灣人民革命運動,從此以後開始與祖國的革命運動緊 密聯繫起來。

編輯:賀晨曦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