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孟良崮戰役中的臺灣省籍同胞鄧阿錦

時間:2009-03-16 14:41   來源:《為新中國誕生而奮鬥的臺灣同胞》

 

  鄧阿錦同志於l930年出生在臺灣省新竹縣的農村,上有父母、姐姐,下有兩個弟弟,全家以種田為生。l945年8月15日國民黨從日本人手中接管了臺灣之後,為了聚集更多的兵力打內戰,就在臺灣瘋狂地抓兵,規定每家如有兩個壯丁,必有一人去當兵。鄧阿錦認為自己是家中的長子,兩個弟弟年幼,這丁差應由自己去承擔。於是在1945年12月21日這個極其寒冷的冬日裏,他告別愛他的父母、姐姐,拜託大弟弟辛苦照料一家老小,揮淚踏上了離鄉之路。鄧阿錦説萬萬沒想到的是一年之後的同月同日這一天,他不僅離開了,家人,而且也離開了生他養他的故鄉——臺灣島。在茫茫的大海中,在擁擠的船艙內整整漂泊了二三天。到哪?不知道,看著日出的方向似乎是在一直向北行駛。同船的阿兵哥們都在回首南望,其實早已望不見家鄉的影子了,大家哭出了聲。天黑了,船才靠岸,大家都下了船,卻不知這是什麼地方,只是感到非常的寒冷。後來聽説這是大陸的北方,從此又開始了操練。和鄧阿錦同來的阿兵哥們都是十七八歲的青年,有的還不到l5歲,在家時從來沒出過遠門,也沒離開過親人。但其中也有膽子大的,悄悄跑出去向當地人買套便裝逃走的,可是由於語言不通、不識路,加之士兵的頭髮都被剃成光光的,就是戴上帽子讓憲兵抓到了一看就知道是逃兵。因此能逃走的人是極少的,大都被抓了回來。這些被抓回來的士兵可真慘啦!每次都讓大家站成一排,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受鞭刑,有的被活活打死,有的幾天幾夜只能趴在床上不能動,臀部的肉都爛了直流黃水。幾個年紀小的就更害怕了,經常躲在被窩裏偷偷地哭泣。後來沒過多久就讓上前線了,但沒等鄧阿錦打一槍就被解放了。鄧阿錦記得那一天是l946年7月15日,接收他們的解放軍是那麼的和氣,從不打罵人,還給每人發了一套棉衣,這種厚厚的衣服鄧阿錦從來沒有穿過,感覺真暖和。有一天,來了一位中年軍人,大概是首長吧,給大家講了許多話,可鄧阿錦一句也沒聽懂。那位首長看見大家發愣,才知大家聽不懂他講的北方話,不一會兒他找來了另一位中年人,他用家鄉話説了一遍剛才首長講過的話。從此鄧阿錦才逐漸了解到解放軍是貧苦人民的隊伍,打國民黨軍隊是為了解放全中國,讓所有貧苦人都能過上好日子,能吃飽飯。於是鄧阿錦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雖然經常想念父母和姐姐、弟弟們,但又一想只要快快把國民黨軍隊打敗了,就能回家了,便慢慢地安下心來。在解放軍這個大家庭裏,首長和老兵都非常關心大家,知道他們是臺灣人,還不習慣吃麵食,因此常把僅有的大米留給他們改善伙食。這時鄧阿錦心裏感到很親切、很溫暖,慢慢地也敢和他們説心裏話了。鄧阿錦平時處處向老同志學習北方話,學習打槍、打炮。不久鄧阿錦就被編入我華東野戰軍山炮營,成為一名出色的山炮手。

  1947年2月,以陳毅同志為書記的華東野戰軍,在以華野前委統率和指揮下,在魯南、萊蕪戰役中取得了解放戰爭戰略防禦階段的勝利。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不甘失敗,準備對山東解放區採取全面進攻的戰略攻勢。在這種情況下,陳毅同志根據毛澤東同志與中共中央的有關指示,決定:從防禦到進攻,第一次從正面擺開陣勢,欲同強敵展開大規模較量,打一場有氣勢的大仗。陳毅、粟裕同志研究了敵情,利用魯中解放區的腹地——孟良崮地區作戰。這一帶多為岩石山地,缺少水草,工事構築困難,但地形複雜,山嶺起伏,道路狹小,而不利於用美式機械化裝備的並號稱國民黨王牌第七十四師的行動。5月11日在出征的動員大會上,陳毅等前委首長在會上講道,這將是場硬仗、惡仗,大家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鄧阿錦和全體指戰員立下了“消滅七十四師立大功,紅旗插上最高峰”、“攻上孟良崮,活捉張靈甫”的誓言。在陡峭的山路上,山炮無法拖上山,鄧阿錦就和他的戰友們把追擊炮的部件拆開,用人挑肩扛往山上陣地運送。鄧阿錦生來個頭又小又瘦,力氣單薄,可他卻搶挑最重的炮底盤,足有四五十斤重的鑄鐵部件扛。戰友們勸説他年紀小,力薄,要量力去扛部件,可他不服小不服弱,頑強地一次又一次地往上扛。山路難行經常跌倒而砸破手腳,他擦擦血跡又爬起來趕上前進的隊伍。就這樣他和戰友們把全部武器彈藥、裝備扛到山上的陣地。5月18 日晚,一切準備就緒,戰鬥打響了,整個陣地濃煙滾滾,亂石飛舞。敵軍瘋狂的進攻卻被我人民解放軍一次次打退,敵軍屍體遍佈我軍陣地前沿。但同時因陣地多為岩石,時間緊,所挖的掩體又小又淺,因此我軍的傷亡也很慘重。鄧阿錦和戰友們全然不顧,正如陳毅同志戰後所作《孟良崮戰役》一詩,十分形象地描述了華野指戰員們血戰孟良崮的偉績:

  孟良崮上鬼神號,

  七十四師無地逃。

  信號飛飛星亂眼,

  刀叢撲去爭山頂。

  喜見賊師精銳盡,

  我軍個個是英豪。

  就在這血光四起、無遮無掩、亂石飛舞的陣地上,鄧阿錦望著朝夕相處而已犧牲的戰友,沉著地一發又一發地把炮彈打到敵軍的陣地上。然而就在這時,一塊被炸飛的大石塊從他的背後砸下,頓時他失去了知覺,待他醒來時已是在後方醫院。由於頸椎骨折,只好用鋼釘加以固定,鄧阿錦忍著劇疼又頑強地站起來,但是他的頭部和頸部卻永遠僵直在一起。他沒等傷勢痊癒就要求回到部隊。出院時被評為二等乙級殘廢軍人。孟良崮戰役經過三天三夜的激烈戰鬥,終於在5月16日晚,我華東野戰軍全部、乾淨地消滅了國民黨王牌軍第七十四師,擊斃、俘獲32,000余人。鄧阿錦同志在戰鬥中榮立一等功。

  1949年4月鄧阿錦又帶著傷殘的身體參加渡江戰役。戰鬥是在夜幕中開始的,大家乘船在炮火的掩護下衝向長江南岸,在快到江邊時風浪太大,船靠不了岸,他和戰友們冒著敵軍的猛烈炮火和密集的槍彈躍進冰冷刺骨、齊胸深的江水中,邊射擊邊往岸上衝,接著又參加了大大小小的無數次戰鬥,直到全國大陸徹底解放。渡江戰役勝利後,鄧阿錦光榮地被評為二等功臣。

  為了解放臺灣島,鄧阿錦被調入“臺訓團”。在“臺訓團”裏,他努力克服文化水準低的困難,虛心向戰友們學文化、學日語、學政治,還積極參加各種勞動,年終總結時又被評為“學習和勞動的模範”。他的英雄事跡被登在戰地小報上,被編進快板詞裏,廣為人知,可是鄧阿錦在別人誇獎時總是擺擺手説,比起犧牲的戰友我是倖存者,我要多努力學習,要替他們多為祖國做貢獻。

  1954年鄧阿錦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轉業到內蒙古,支援祖國邊疆社會主義建設。在此之後,雖然調整了許多工作崗位,但他依然保持了那種革命的樸實精神,做到哪需要哪去,哪艱苦哪安家,直到退休。轉業到地方工作的30多年來,又被評為一等勞動模範,並且年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他不僅為新中國的解放受傷致殘,貢獻出了青春,也為新中國、為內蒙古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貢獻了一生年華。

編輯:賀晨曦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