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民主國”抗日史——新竹日軍出擊與苗栗失守

時間:2008-03-21 09:05   來源:甲午戰爭史

 

日軍自暫時放棄“南征”計劃後,重新制定了一個掃蕩臺北新竹間抗日義軍的計劃。這個計劃分兩期實施:第一期,清剿臺北至大嵙崁和中壢的義軍;第二期,驅除和追擊大嵙崁至新竹間鐵路線右側的義軍,並向新竹以南進兵。到七月下旬,日軍基本上實現了第一期作戰的目的,便決定實施第二期作戰計劃了。

 

為了實施第二期作戰計劃,日軍各支隊于七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皆返回集合地,補充糧食和彈藥,作進攻抗日軍的準備。

 

七月二十九日,近衛師團司令部自臺北出發,沿鐵路之兵站線南進。晨六時,北白川能久出北門,總督樺山資紀、民政局長官水野遵、陸軍局長官大島久直等皆至北門外,為其送行。近衛師團司令部,包括步兵第二聯隊第二大隊本部(又稱松原大隊,以第二大隊長松原晙三郎少佐為司令官)和兩個中隊、騎兵大隊本部和第一中隊(缺一個小隊)、炮兵聯隊本部和第一大隊(缺一個中隊)、工兵大隊本部和第一中隊(已在桃仔園,缺一個小隊)、機關炮第三隊和第四隊(已在海山口),及獨立野戰電信隊。上午八時,近衛師團本隊抵海山口。

 

是日,內藤支隊自海山口出發,為右側隊,沿鐵路線右側前進。內藤支隊,包括步兵第四聯隊本部和第二大隊、騎兵第二中隊(缺兩個小隊)、炮兵第二大隊本部和第三中隊,及工兵第二中隊的一個小隊,由步兵第四聯隊長內藤正明大佐任司令官。

 

七月三十日,近衛師團司令部和松原支隊抵中壢。

 

七月三十一日,山根支隊自大嵙崁出發,為左側隊,向新埔前進。山根支隊,包括步兵第三聯隊本隊和一個大隊、步兵第四聯隊第四中隊、騎兵第二中隊之一個小隊及炮兵第四中隊,由步兵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任司令官。山相信成率隊先向龍潭陂行,于銅鑼寨附近露營。內藤支隊到中壢。北白川能久因患痢疾,不能騎馬,改乘火車于當天抵新竹。

 

八月一日,近衛師團司令部和松原支隊到大湖口。二日,山根支隊和內藤支隊佔領新埔。三日,內藤支隊將騎兵和炮兵留給停留于新埔的山根支隊,余部與師團司令部和松原支隊一起進入新竹。

 

日軍之此番南進,採取“燒光殺光”的政策,見房屋即燒,見不服或反抗的群眾即殺。據日軍自供:“我軍所到之處,燒光家屋,逐殺敵兵,集結于新竹縣。”注1然而,日軍在行軍途中,也處處遭到義軍的狙擊,損兵折卒,減員不少。

 

日本近衛師團集結新竹後,一面派出前哨,加強戒備,一面積極進行出擊的準備。

 

但在此時,抗日軍內部卻矛盾重重,糾紛不斷。先是,臺灣府知府黎景嵩,自攻新竹之後,互有勝負,不願請黑旗軍北上。臺中紳民力請於臺南,劉永福擬“自備糧餉兩個月,以後欲就臺中支給,紳富不敢答應”。而苗粟縣知縣李烇又以籌餉事與新苗軍發生糾紛,攻擊吳湯興“徒博虛名,全無實際”,並請收其統領關防。吳湯興備文申辯,“指李烇短處,請派員代換”。黎景嵩不能決,乃令苗栗諸紳為之調解。於是,兩造俱稟臺南幫辦軍務劉永福,回電雲:“俟派吳彭年到地查明情節核辦。”注2是為黑旗軍參戰之始。

 

吳彭年(一八五七——一八九五年),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人。年十八,“為諸生,工詩文,賦氣豪邁,欲追傅介子、班定遠之志。”注3後流寓廣東,定居於廣州府順德縣。一八九五年四月,以縣丞赴任臺北。適《馬關條約》簽訂,清廷割臺灣與日本,因滯留臺南。劉永福聞其才,延為幕客,任記室,掌管地方文卷,並參贊軍務。當此時,戎馬倥傯,軍書旁午,批答公文,多出其手。劉永福以其“韜鈐諳熟,膽略過人,甚器重之”。注4倚為左右手。新竹失陷後,臺灣道陳文騄擬內渡回籍,適道員易順鼎自南京至,劉永福命吳彭年致書,請其暫署臺灣道。易順鼎以未奉朝命辭之,但提出:“聞倭氛已逼臺中,願統一軍往援,兼謀恢復臺北。”劉永福採納此議,即命易順鼎統領福軍先鋒左營、鎮海中軍副營、道標衛隊營,以吳彭年為營務處。吳彭年愛國心切,希望早日規復臺北,欣然願往。

 

易、吳二人商酌,擬剋日揮軍北上,開往彰化,會合臺中諸軍,聯絡臺北各莊義首,進扼大甲溪南,然後傳檄臺北,共圖恢復。然而,黎景嵩來電,“報言臺中寓民盡去,無餉可籌”。注5其意蓋在阻止黑旗軍北上赴敵也。吳彭年遂未能成行。直至七月中旬,為調和苗栗縣和新苗軍的矛盾,劉永福才決心派黑旗軍北上,以吳彭年為統領,副將利瓦伊義副之。

 

七月十九日,吳彭年抵彰化。臺中人民如望雲霓,歡呼雀躍,闔城出迎,為之空巷。觀其“膽略不凡,有儒將鳳,軍令嚴肅”,鹹以為恢復有望,士氣為之一振。然而,吳彭年所統黑旗北援軍太單,只有七百人,難禦大敵。更為令人擔憂者,是黑旗軍內部也有不和的苗頭。“副統領利瓦伊義職居副將,官階甚高,降之為副,心懷不平。”因此,事事掣肘,專與吳彭年為難。黎景嵩則趁機拉攏之,使為己用。據時人稱,“黎府有顧盼自雄之意,嘗雲新竹破,即欲稱為民主(總統),有輕視劉(永福)之意。”然“又欲賴黑旗之威以剋敵,故將吳彭年副帶利瓦伊義誘為新楚軍統領,以接楊載雲之任”。注6利瓦伊義接任新楚軍統領之後,便分帶黑旗兵三百餘而去。黎景嵩的挑撥破壞,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其一,既排斥了吳彭年的領導作用,又分其所統部隊之半,使其更加力單勢孤,在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鬥中難以有所作為。其二,由於未能及時解決苗栗縣與新苗軍的矛盾,吳湯興“乏餉以備器械、募壯土”注7,雖軍情萬急而無力籌戰守。其三,撤楊載雲新楚軍統領之任,更是鑄成大錯。他本是一位智勇雙全的戰將,兩月間出隊十余次,頗有斬殺。“楊統領之名大震于中路,敵人聞之,皆有懼心。”注8象這樣屢挫敵鋒的得力將領竟被無端撤職,臺灣府戰局的發展也就不難預測了。

 

臺中文武內訌不已之日,正是敵寇集結新竹之時。八月八日,從基隆登岸的日軍第二師團混成第四旅團,在伏見貞愛親王的率領下進入臺北城。這樣,不僅侵臺日軍的力量更為增強,而且使集中于新竹的近衛師團完全解除了後顧之憂。當日,樺山資紀又派吉野、秋津洲二艦自淡水啟航,開到香山、中港海面。於是,近衛師團從新竹傾巢出動,在軍艦的配合下,向抗日聯軍的前沿駐地尖筆山發起了進攻。

 

當時,新楚軍的大營設于苗栗新竹二縣間的頭份街。頭份在中港東南約十五里,居民三百餘戶,其市街之繁華超過中港。抗日聯軍防禦的重點是尖筆山。尖筆山北距新竹城二十余裏,其間山嶺連綿,溝壑交錯。此山“雖不如直立尖筆之險峻,然峰巒起伏,宜守不宜攻”。在新竹西門外的虎頭山和南門外的雞卵面山,亦皆駐有前哨。樺山資紀對此戰極為重視,認為此戰將決定抗日軍之向背。此時,新楚軍已編為七營,即陳澄波的仁字營、廖清軒的楚軍左營、蔣為先的勁勇前營、楊孝思的勁勇炮隊營、梁鵬翊的勁勇衛隊營、梁國楨的勁勇副前營和鄭以金的棟字營。新苗軍原有六營,屢經戰鬥,人員多有傷亡,皆來不及補充。合計兩軍人數,當在五千人之譜。而日本近衛師團則有將校以下軍官三百餘人,士卒一萬四千余人,軍夫七百人,計一萬五千余人。中日雙方兵力的對比是一比三。不僅如此,武器裝備之差異,戰術技術素養之高低,皆有天壤之別。更為重要的是,利瓦伊義身為統領,既乏運籌帷幄之才,又無臨敵拚戰之勇。用這樣的將領作統帥,焉有不敗之理?

 

八月八日,日軍近衛師團兵分三路出新竹:右翼隊包括步兵第二聯隊(缺兩個中隊)、騎兵一個小隊、炮兵聯隊本部和第二中隊(山炮六門)及機關炮第三隊(火炮四門),由山根信成少將率領,沿海岸大道前進;左翼隊,包括步兵第四聯隊(缺一個大隊)、騎兵一個小隊、炮兵第一大隊本部和第一中隊(野炮四門、山炮二門)及機關炮第四隊,在內藤正明大佐的率領下,沿山路前進;預備隊,包括步兵第四聯隊第一大隊第二中隊、步兵第二聯隊第一中隊、步兵第二聯隊第五中隊和機關炮一隊,由川村景明少將率領,在左右兩翼之間一同前進。

 

根據作戰計劃,日軍于八月八日拂曉出動,山根信成指揮右翼隊進攻虎頭山,內藤正明指揮左翼隊進攻雞卵面山。此時,吉野、秋津洲二艦駛近海岸,用排炮向二山猛轟。守軍僅數百人,在猛烈的炮火下站腳不住,向南撤退。山根支隊從後追擊,于上午十一時到達香山以東之高地,因在此露宿。內藤支隊自虎頭山南進,于上午九時半到達尖筆山前面的一座山頭,開始布列炮兵陣地,對尖筆山腰的大埔實行炮擊。“炮聲在山谷裏轟鳴,自山頂望去,炮彈爆炸,火光閃閃,黑煙籠罩著山頭。……發射的山炮和野炮,彈彈命中大埔,不久引起火災,火焰沖天。”注9川村景明亦率預備隊抵此,遂決定在此露宿,俟明日山根支隊來到,再三面合擊尖筆山。九日淩晨二時,日軍三路攻山,如臨大敵,及至進至大埔,只見一座空莊,才知道抗日軍已于昨夜撤離。

 

八月十日,日軍又向新楚軍大本營所在地頭份發動了進攻。

 

日軍借優勢兵力,四面環攻,新楚軍和新苗軍數面受敵,拚死抵抗。不料利瓦伊義大營先被日本騎兵踏破。“時日軍放開花大炮,子如雨下,銃煙散佈,不見人面。”利瓦伊義先是缺乏週密佈置,既見坐營為敵所破,又不敢率軍力戰,首先逃脫。諸軍隨退。此刻,“惟楊載雲力戰,不避銃火。日軍前後夾攻,回見大營已破,尤復奮勇為殿,身中數銃而斃。”在此次戰鬥中,楊載雲雖被撤統領之任,仍然奮不顧身,誓死拚戰,與陣地共存亡,其英勇事跡在當地群眾中廣為流傳。有詩讚之曰:“公本血性奇男子,丹心捧日才不群。初寄專閫拜登壇,詎料金牌召孔殷?公憤奮臂衝前故,身冒炮火甘自焚。嗚呼!新楚軍,統將準?藍翎遊擊楊載雲。”注10自楊載雲犧牲後,新楚軍銳氣盡喪,從此一蹶不振,臺灣府的抗日力量更為削弱了。

 

日軍佔領頭份後,乘勢南窺苗栗。八月十一日,內藤正明派折澤靜夫少住率領一個中隊,從頭份出發,去苗栗附近偵察情況。根據折澤的偵察,北白川能久下達了對苗栗的總攻命令。並將近衛師團編為三部分:帥團前衛,包括步兵第二聯隊(缺第一大隊本部和三個中隊)、騎兵一個小隊及炮兵聯隊(缺第二大隊),以川村景明為司令官;左翼支隊,包括步兵第四聯隊(缺第二大隊)、步兵第三聯隊(缺第二大隊)、騎兵一個小隊和一個分隊及炮兵第二大隊,以山根信成為司令官;師團主力,包括步兵第一聯隊(缺一個大隊)及騎兵大隊(缺四個小隊),由北白川親自率領。

八月十三日,川村景明率領師團前衛從中港出發,山根信成率領左翼支隊從頭份出發,向亂黽山前進。“出發前,將頭份街全部燒光,使之變成一片焦土。”注11當天,北白川親自率領的師團主力在前衛之後行進,到達後壟。

 

按原定作戰計劃,八月十四日,師團前衛和主力到達田寮以西,左翼支隊到達田寮以東,前衛與左翼支隊取得密切聯繫,做好進攻苗栗的準備,十五日,全力發動進攻。但是,川村景明于十三日上午接近苗栗時,發現抗日軍的主力都集中于苗栗東畔山上,“構築堡壘,修建棚舍,樹立旗幟,防守於此。在左面的山上也有數處陣地,防禦敵軍。這個高地是進入苗栗的要道。”注12於是,當機立斷,不執行師團命令,在左翼支隊到來之前,即以師團前衛對抗日軍發起進攻。川村景明先命令阪並重季帶領兩個步兵中隊和一個炮兵中隊,進攻山上的堡壘。正午十二時,炮兵開始轟擊。日軍步兵連接攻下了兩座堡壘,又開始進攻第三座堡壘。吳彭年率部拚戰,使敵人的進攻受阻。於是,阪井一面指揮部隊正面作戰,一面命令松原脧三郎少佐率一隊日兵,迂迴至抗日軍的左翼。與此同時,川村又調來了第二聯隊第七中隊,令其歸阪井指揮。第七中隊也加入了正面進攻的行列。抗日軍頑強抵禦,打退敵人的數次衝鋒。

 

黑旗親兵營管帶袁錫清和幫帶林鴻貴“身先士卒,屢衝敵鋒”,不幸連中數彈,“槍炮中滿身,鮮血灑鞍轡”,雙雙陣亡。吳彭年初騎赫馬出陣,至鞭之不行,再易以白馬,“親督諸軍力戰”。戰至下午四時,吳彭年見傷亡已重,便下令南撤。苗栗知縣李烇已先奔逃梧棲港,“帶印內渡福州”。注13但日軍不知抗日軍虛實,尚不敢貿然進入苗栗。當夜,師團前衛在亂黽山以南的高地露宿。十四日上午十一時,日軍才佔領了苗栗。

 

1 《日清戰爭實記》第38編,第1頁。

2 吳德功:《讓臺記》,見《割臺三記》,第5152頁。

3 《臺灣省通志》卷7,《人物志》。

4 吳德功:《瑞桃齋文稿》下卷,《吳統領彭年傳》。

5 易順鼎:《盾墨拾余》,見《中日戰爭》(1),第133134頁。

6 吳德功:《讓臺記》,見《割臺三記》,第52--53頁。

7 吳德功:《讓臺記》,見《割臺三記》,第51頁。

8 《臺海思痛錄》,第12頁。

9 《日清戰爭實記》第38編,第3頁。

10 吳德功:《讓臺記》,見《割臺三記》,第54--55頁。

11 《日清戰爭實記》第39編,第2頁。

12 《日清戰爭實記》第39編,第6頁。

13 吳德功:《讓臺記》,見《割臺三記》,第56—57頁。

 

戚其章,山東威海人,1925年出生,現任山東省社科院甲午戰爭研究中心主任

 

 

編輯:賀晨曦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