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民主國”抗日史——日軍南侵和新苗軍的成立

時間:2008-03-21 08:55   來源:甲午戰爭史

 

侵臺日軍佔領臺北後,便急不可待地要拿下新竹,以便打開南侵的通路。

 

新竹原名竹塹,清初隸諸羅(嘉義舊名),一七二三年劃入彰化,設淡水同知,稽查北路。一七三一年,又以大甲溪以北之刑名錢谷專歸淡水同知管理,而猶駐彰化。一七五五年,始移治竹塹。及一八七八年,臺北設府,裁同知。一八七九年,設新竹縣,與淡水縣分治。一八八八年,臺灣建省後,又將新竹分為二縣:劃中港以南為苗栗,隸臺灣府;以北為新竹,仍隸臺北府。縣城以磚石築成,高約三丈,寬丈余,有東、西、南、北四門。城內店肆林立,市面繁華,有居民近兩千戶,為臺灣北部僅次於臺北的大城市。新竹、苗栗二縣境內多為閩、粵移民,有習武之風。臺北陷敵後,各鄉皆起兵自衛。是時,各地義軍蜂起,揭竿以抗。日軍所到之處,幾乎步步都遇到強烈的抵抗,“村婦助磨刀,耕農自裹糧”注1的全民抗敵情形到處可見。日本侵略軍面對如此局面,曾為之哀嘆:“舉凡新竹、臺北間一帶土地,若説它山河草木全是土匪,也未為不可。”注2

 

新竹本無防營駐守。先是臺北失陷之前,棟軍防軍營傅德升、棟右營謝天德為前鋒,自彰化北上,以援臺北。傅、謝二營抵新竹後,知縣王國瑞令守備新竹。此時,苗栗銅鑼灣生員吳湯興、苗栗頭份塾師徐驤、原丘逢甲義軍誠字正前營邱國霖、苗栗生員吳鎮洸等,皆率義勇至新竹城,冀復臺北。前臺灣鎮總兵吳光亮一營及提督首茂林、傅宏禧二營,亦來會合。是時,各路隊伍大集,無不同仇敵愾,士氣頗振。

 

吳湯興(一八六O——一八九五年),字紹文,原籍為廣東嘉應州鎮平縣高思鄉。父湯悅來,原配丘氏,為丘逢甲之遠親。後湯悅來隻身到臺灣謀生,入贅于苗栗街附近的樟樹莊吳家為婿。不久,遷于銅鑼灣定居。吳湯興即其長子,平時“讀書力田,負堅毅之氣,冒危難,不稍顧”,“以義俠聞裏中”。注3中秀才後,以家境窘困,設教鄉里,以維持生計。甲午戰爭爆發後,清軍節節敗績,敵寇深入國土,並派軍艦南窺臺澎。他在悲憤之餘,命筆題詩曰:“聞道神龍片甲殘,海天北望淚潸潸。書生殺敵渾無事,願與倭兒戰一番!”注4其忠義奮發的愛國之情,躍然紙上。吳湯興與丘逢甲,既沾親帶故,更義氣相投。清廷割讓臺灣後,吳湯興誓抗朝命,經丘逢甲舉薦,由唐景崧頒給臺灣府義軍統領關防。他回鄉後,即號召鄉人抗日保臺,鄉人“鹹不願屬倭,聽其言無不悅,則各搜器械,具饍糧備應用”。注5當地生員邱國霖、吳鎮洸皆出面臂助。臺北失陷的消息傳到苗栗後,吳湯興即率隊北上,以期規復臺北。六月十日,吳湯興抵新竹城外,各路義軍及清軍諸營“不期而會者萬人,遍山漫野”。注6於是,眾推吳湯興為抗日義軍首將。

 

六月十一日,即日本近衛師團集結于臺北的當天。吳湯興集眾列營,祭旗誓師。是日,“設大鼓—面,築三丈高架挂之,旗幟整齊,立約法數章,有事則擊鼓,各莊聞鼓音即齊集公所,並約眾接濟糧食費用。”注7吳湯興望北而誓,表必死之決心曰:“是吾等效命之秋也!”眾皆感奮,願誓死抗敵。十二日,吳湯興發佈告示,揭露敵人罪行,表示抗敵決心,並申明紀律,號召人民投入抗日鬥爭。其佈告曰:

 

“照得本統()愚昧無知,謬蒙前撫憲唐委統全臺義民,事繁責重,蚊負堪虞。惟當此臺北已陷於倭夷,土地人民皆遭荼毒。聞倭奴佔據後,則田園要稅,房屋要稅,人身要稅,甚而雞犬牛豬無不要稅。且被發左衽,鑿齒雕題,異服異言,何能甘居宇下?本統領惻然不忍,志切救民,故不憚夙夜勤勞,倡率義民義士,以圖匡複,以濟時艱。爾等踐土食毛,盡屬天朝赤子,須知義之所在,誓不向夷。尚祈各莊各戶,立率精壯子弟,須修槍炮戈矛,速來聽點,約期剿辦倭奴。本統領開誠佈公,甘苦共與,斷不敢妄自尊大,但軍令宜嚴,方能殺敵致果。並望眾志戮力同心,一團和氣,不可互相戕殺,不可挾釁尋仇,並不可觀望不前。各安各業;如有倚強欺弱,妄殺無辜,或肆行擄掠,糾黨劫財,定按軍法嚴辦,決不姑寬。合行曉諭,為此示仰各莊義民等,一體遵照毋違。特示!”注8

 

當天,吳湯興便率部由新竹沿鐵路線北上,以截擊南來之日軍。因吳湯興義軍皆來自新竹、苗栗二縣,故有新苗軍之稱。由於人民群眾廣泛地組織起來,臺灣的抗日鬥爭便開始了新的局面。

 

北白川能久于六月十一日到達臺北後,即命令近衛步兵第二聯隊第四中隊偵察新竹方面的情形。十二日黎明,這支日軍沿鐵路線南下,經桃仔園至中壢。日軍在中壢強徵臺民為伕役,為之運送輜重。十三日,繼續向南偵察。十四日,進至頭亭溪,發現在中壢所徵伕役已全部逃走,想再徵募,卻無人應差,於是強捉三名村民為之服役。當天下午,行抵大湖口東北十八里的崩坡。該村“家家閉門鎖戶,只影不見”。注9日軍不敢停留,一面派飛騎進駐中壢,以為偵察隊之後援,一面向南繼進,至大湖口火車站前紮營。此時,日軍始發現與後方的聯繫已被吳湯興切斷。義軍向日軍步步逼近,從四面八方猛烈發射。不巧此時忽降大雨,義軍始停止射擊。雨停後,義軍又開始進攻,日軍被迫死守營地。此夜,日軍傳令騎兵擬突圍北上向師團報告情況,但遭到義軍截擊,只好返回宿營地。十五日,日軍又派出幾起傳令騎兵,皆被堵回。在此日的戰鬥中,日軍“惟發排槍,彈如雨下,鮮命中。吳軍多山民,善狙擊,彈無虛發,日軍仆者相續。”注10十六日淩晨一時,日軍趁義軍進攻暫停之機向北突圍,奔至中壢,始得與第三中隊會合。

 

北白川能久聞第四中隊逃回,又命近衛步兵第二聯隊長阪井重季大佐為支隊長,率步兵第二聯隊、騎兵一小隊、野戰炮兵第一中隊和機關炮第四隊(各四門炮),再次南侵。六月十九日淩晨三時,阪井支隊在臺北府城北門外集結,于當天過海山口到桃仔園。二十日,抵中壢。是夜,阪井接偵察騎兵報告:“大湖口西南高地有身著當地居民服裝之守兵”。隨即下達進攻命令:

 

一,支隊于二十一日沿鐵道向大湖口前進。

二、前衛于午前五時自集合地出發,向大湖口西南高地進發,對鳳山、新車及古車方向實行搜索。

三、支隊主力於午前五時十五分自集合地出發,在楊梅壢的一個中隊為搜索騎兵行動,其他中隊待主力到達後進入序列。”注11

 

六月二十一日晨六時,日軍前隊進至楊梅壢,與部分義軍遭遇。義軍“佔據有利地形,鳴鑼擊鼓,吹笛奏笙,頑強地進行抵抗。”日軍依仗武器精良,用山炮向義軍猛轟,迫使義軍後退。下午三時,阪井支隊進至大湖口車站,義軍的抵抗更加猛烈,據日方記載:“位於停車場右方海岸上的村落裏有兵營,第一中隊第三小隊向兵營逼近射擊,雖然數次發起衝鋒,但敵軍據壘壁頑強抵抗,我軍不易攻佔。第二中隊第一小隊向前助攻,炮兵亦前往支援,直至次日晨仍未攻陷。”先是,阪井重季抵大湖口後,估計對大湖口附近之義軍不難一舉驅散,因有如下之命令:

 

一、敵軍出沒于我前哨線前方約一千七八百公尺處,支隊于二十二日向新竹縣前進,沿鐵路東南山上的道路前進。

二、搜索騎兵于午前四時三十分自宿營地出發,對新竹縣方面實行搜索。

三、前衛于午前四時四十分自宿營地出發,向新竹縣前進,對新車和古車方向實行搜索。

四、支隊主力於午前四時四十分自宿營地出發。”注12

 

今見義軍據點久攻不克,只好下令停止進攻,仍按昨日的命令進攻新竹。

 

六月二十二日上午十一時,阪井支隊進至新竹城下,以機關炮隊發炮掩護,步兵發起衝鋒。吳湯興義軍“非素練,又苦餉械不繼,新竹巨室復觀望不供應”注13,仍奮力抵抗,斃傷敵人十四名。然義軍終於抵不住日軍的猛烈轟擊,犧牲五十余人,為避免過多的傷亡,暫時撤出城外。十一時四十五分,日兵攀城墻而入,打開城門,大隊擁進城內。在此以前,新竹知縣王國瑞及提督首茂林二營已棄城內渡。新竹遂陷。

 

1 洪棄父:《臺灣淪陷紀哀》,見《民族英雄吳湯興文獻》,《臺灣風物》第9卷,第56期。

2 大槻正秋:《臺灣征討史》,第80頁。

3 連橫:《臺灣通史》下冊,第722頁。

4 《民族英雄吳湯興文獻》,《臺灣風物》第9卷,第56期。

5 洪棄父:《臺灣戰紀》,見《中日戰爭》(6),第336頁。

6 吳德功:《讓臺記》,見《割臺三記》,第42頁。 

7 吳德功:《讓臺記》,見《割臺三記》,第43頁。

8 《日清戰爭實記》第34編,第9頁。 

9 《日清戰爭實記》第34編,第1頁。

10 洪棄父:《臺灣戰紀》,見《中日戰爭》(6),第377頁。

11 《日清戰爭實記》第34編,第4頁。

12 《日清戰爭實記》第34編,第56頁。

13 洪棄父:《臺灣戰紀》,見《中日戰爭》(6),第337頁。

 

戚其章,山東威海人,1925年出生,現任山東省社科院甲午戰爭研究中心主任

 

 

編輯:賀晨曦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