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文化的開拓者─沈光文

時間:2005-08-09 16:01   來源:


  沈光文,字文開,號斯庵。浙江鄞縣人。小的時候即專意讀書,非常刻苦,參加明經科考試得以進太學學習。明福王時期,清朝已佔據絕大部分國土,沈光文作為明遺民跟隨福王,並在福王的小朝廷中任職,授太常博士,並曾參預軍務,晉陞為工部郎。沒過多久,明福王小朝廷便遭清廷剿滅,沈光文扈從不及,只好另尋他路。後來聽説明桂王在廣東肇慶一帶,於是投奔桂王,累遷為太仆少卿。清順治六年(1649),沈光文乘船由潮陽到達金門,當時的福建總督李率泰正在悄悄招集明遺老遺賢,於是秘密派人前去招徠沈光文,並給予金銀,許以高官。沈光文婉言相拖,退回銀兩和書信。而這時廣東的桂王朝廷也已無力支撐殘局,沈光文考慮到大勢已去,只好暫留福建。他想舉家遷到泉州居住,沒有想到在途中突然遭遇颱風,無奈被風吹到臺灣。當時臺灣被荷蘭人所佔據,荷蘭人在臺灣實行了一系列的殖民政策,政治上實行強制統治,軍事上進行殘酷鎮壓,經濟上進行瘋狂掠奪,並強制傳播西方宗教文化。他們還限制臺灣人民的活動,不準隨意遷徙。在這樣的情況下,沈光文與海峽對面的大陸失去了聯繫,大陸也無他的音訊,生死不知。

  清順治十八年(1661),鄭成功率軍在赤嵌登陸,一舉收復臺灣。當鄭成功聽説沈光文也在臺灣時,非常高興,以非常隆重的禮儀召見了沈光文。這時那些明朝的遺老遺賢們也紛紛入臺隨鄭,沈光文見到他們也很高興,相互感慨能在有生之年相見也算幸事。鄭成功收復臺灣,以及這些不願歸順清朝的文人學士的入臺,大大提高了臺灣社會崇尚文化的風氣。以較早到臺的沈光文為主,以及較著名的王忠孝、辜朝薦、沈(人+全)期、郭貞一、李茂春、許吉(火+景)等人一起,開始提倡和宣傳傳統文化,將中華文化的種子播撒在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他們以傳統的詩文形式,寫下了臺灣最早的第一批文學作品,成為臺灣文化的開拓者。

  沈光文在臺灣為提倡中華文化而不遺餘力,他不僅積極提倡文教為先,而且身體力行。他給後世留下的著述有:《臺灣輿圖考》一卷、《草本雜記》一卷、《流寓考》一卷、《臺灣賦》一卷、《文開詩文集》三卷,後來由他的同鄉全祖望尋訪而刊刻出來。由於沈光文在臺灣生活達30多年,從荷蘭佔領臺灣到鄭成功收復臺灣,以及鄭氏家族的盛衰情況,他都親眼目睹。以前也有人記述了這些歷史變遷過程,但由於戰火,許多都沒有保存下來。惟有沈光文不僅目睹,而且用文字記錄了下來,保存至今,為我們後人研究臺灣歷史提供了真實而寶貴的資料。

  康熙元年(1662),鄭成功在臺灣病逝,其弟鄭世襲被部下擁立,鄭成功之子鄭經迅速從廈門回到臺灣,平定內亂,正式襲位。鄭經經營臺灣時,在用人和為政許多方面一改鄭成功時的方法,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沈光文於是作賦諷刺這些做法。有人背地裏告訴鄭經,沈光文幾遭不測,他不得已只好化裝為僧人,逃到北鄙,住在羅漢門山中。後來也是有人在鄭經面前給他擔保,罪行才得以免掉。當他在羅漢門山時,經常給山外的番社講課,傳播文化,教授生徒。有時還兼作醫生,為周圍村社看病。他常嘆息説:我二十多年飄零在孤島上,不願早早進墳墓,就是想人人都能留著明朝的發,然後再見先皇帝于地下。而最終也沒有完成心願,這只能説是命該如此!

  1683年,清朝派施瑯率軍統一台灣。當時明遺老已所剩無幾,而沈光文也已是垂暮之年,清福建總督姚啟聖招見他,沈堅辭不就。後姚啟聖寫了一封信,想送他回家鄉鄞縣,終因姚啟聖去世。此事無成。在沈光文的最後年月裏,他和同道一起結社,詩酒唱酬,留下了很多上佳的詩作。最後在臺灣諸羅去世。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