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後的幾十年間,中國喪失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到1901年被迫簽訂《辛醜條約》時,中國被迫8次賠款共19.53億兩白銀。日本僅在甲午戰爭中就從中國得到2.3億兩。日本明治維新後的70多年間,對外發動和參加14場戰爭,其中10場戰爭是針對中國的,從中可以看出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日本一直是兇惡的入侵者。
日本對中國臺灣的侵略野心由來已久。16世紀末,在中國的東鄰日本,有一個自稱為“紅太陽投胎”的狂人豐臣秀吉,自譽能讓萬物生、萬物死。1593年,他派出使者原田嘉右衛門到臺灣,強令“高山國王”納貢,理所當然被拒絕。
第一次碰壁,日本人沒有停止對中國臺灣的侵略野心。1604年,日本人山田長正領兵侵佔臺南多羅滿和北部雞籠(基隆),開採金礦,強佔土地;1616年,日本長崎代理長官村山等安組織13艘船組成“村山艦隊”,于年底向臺灣發動進攻。由於當時的日本,實力小野心大,還未具備大規模對外侵略的實力。
1868年9月8日,日本明治天皇終於打敗操縱政權260年的德川幕府,歸政天皇成功。這位年輕的天皇同樣有著瘋狂的擴張野心,首要目標是朝鮮、琉球和臺灣。這一企圖很快變成政策,對外推行。
1875年6月,日本強迫早在明朝時期就與中國建立起“藩屬關係”、向中國按時朝貢的琉球歸入日籍。
1870年秋和次年9月,日本派人先後在天津與和北京,與清朝簽訂中日間的第一個條約--18條的《修好條規》和33條的《通商章程》,商定兩國建立外交關係,彼處友好相處,准許兩國商民和兵船往來于通商口岸,這一條約只是日本敲開中國國門的藉口,很快被日本所撕毀。
1871年12月,琉球國漁船在臺南北瑤灣觸礁沉沒後,船員上岸後圖謀不軌,被打死54人,史稱“牡丹社事件”。日本以琉球人為日本國民,揚言要出兵討伐臺灣。
1874年4月,日本政府成立“臺灣事務局”,任命參議大重信為臺灣番地事務局長,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為“臺灣事務都督”,率兵3600人向臺灣進攻。在一國政府內設立主管外國領土的“事務局”,反映了日本的侵華既定方針,也反映了軍國主義的狂妄野心。西鄉在南部瑯嶠登陸後,5月8日和6月2日兩次大敗,被打死打傷20余人。
日本侵略臺灣的消息傳到北京,清政府任命沈葆楨為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沈葆偵到臺灣後,調動裝備有洋槍洋炮的淮軍5000人駐紮鳳山,調集軍艦集結澎湖。7月13日輪船招商局和福州船政局的6艘輪船,又運輸一批援軍到達臺灣。當然他的目的,是用炫耀武力的辦法嚇退日軍。日本當局深知幾千兵力不可能佔領臺灣,一時難以取勝,只有改變手法。
在侵略中國的其他列強配合下,日本強迫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8月13日至10月31日,日本代表大久保利通和恭親王奕忻簽訂《北京專條》(或稱《臺灣事件專約》)。在西方列強的配合下,侵略者日本反而成了受害國,反侵略的中國成了被告,強迫中國政府以“撫恤”和“修道建房費”為名,賠償日本50萬兩白銀。《北京專條》的簽訂,使得日本的侵華野心進一步膨脹,甲午戰爭不可避免,只是在選擇發動戰爭的時機了。
在中國的東北邊境,是友鄰朝鮮。長期以來,朝鮮一直是中國的保護國,既是歷史形成的,也是朝鮮安全的需要。對朝鮮的威脅主要來自日本,它已成為日本對外擴張的重要目標,因此中日之間圍繞朝鮮問題展開了激烈鬥爭,日本也計劃存心利用朝鮮問題作為侵略中國的藉口,利用朝鮮作為進攻中國的跳板。1894年3月29日,朝鮮全羅道東學黨起義爆發。這一事件成為甲午戰爭的導火索。6月3日,就在中國清政府猶豫不決之際,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樂、外務次官林董與陸軍中將川上等軍國主義分子一起,策劃了向朝鮮派遣混成旅團的陰謀,趁機一舉佔領朝鮮。
此時的日本軍國主義政府,根本沒有解決朝鮮問題的願望,它只是想趁機發動戰爭,先朝後華,實現擴張計劃。7月25日,蓄謀已久的日本發動了甲午戰爭。日本侵略者在遼東半島、黃海海域進攻得手後,又在1895年1月20日,開始實施“山東半島作戰計劃”。陸軍在日本聯合艦隊的支援下,在威海側後的榮成角登陸,從海上進攻威海衛也同時展開。由於清軍步兵作戰不力,援軍不到;海上實力相差太大,北洋水師內部軍心不穩。死守劉公島、日島炮臺的海軍名將“定遠號”管帶劉步蟾、水師提督丁汝昌先後服毒自盡,以身殉國。
和遼東、黃海地區一樣,清軍無力阻擋日軍的進攻。2月17日,日本聯合艦隊耀武揚威駛入威海衛,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落後挨打,貧窮受欺,中華民族正在經歷著從末有過的苦難。
當天在軍港出現了悲壯的一幕。這一天下午,載運著丁汝昌、劉步蟾靈柩的“康濟號”,駛離劉公島碼頭時,對這兩位抵抗到底的中國海軍名將,作為戰勝者的日本艦隊司令官伊東惇亨也不得不佩服,下令聯合艦隊下半旗、鳴炮,向遠去的靈船致哀、送行。在日本挑起的甲午戰爭中,中國軍隊徹底失敗。
(責任編輯: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