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內外貿易的發展

時間:2004-06-18 16:39   來源:

  鴉片戰爭前後,西方殖民者在用大炮和鴉片打開中國大門的計劃中,包括侵佔臺灣島。隨著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國計劃的實施,對中國臺灣的野心越來越迫切。1858年,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在俄國、美國和英國的條約中都規定把臺灣辟為通商口岸。1960年,英國和法國強迫與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再次肯定《天津條約》的內容。1862年7月淡水、1863年10月雞籠(基隆)、1864年5月打狗(高雄)、1865年1月安平(臺南)等4個口岸先後開放。

  臺灣4個口岸開放後,對外貿易迅速增加。臺灣輸往國際市場的主要貨物是糖、茶葉、樟腦和煤炭。臺糖出口量很大,1872年達到30多萬擔,相當於臺糖輸出量的一半。特別是在1874年至1884年是臺糖出口的全盛時期,最多時達到75萬擔,平均外銷46萬擔。直到1885年以後,國際糖業供過於求,臺糖出口有所萎縮。

  茶葉在嘉慶年間就在臺灣開始生産,只是閩粵移民把墾荒後的種植主要放在稻米和制糖方面,並沒有把茶樹種植和茶葉製作當成主要生産行業,因此在臺灣並不發達,産量和品質都不高。1869年起,“臺灣茶”開始大量行銷海外,烏龍茶和各種茶葉深受海內外市場的歡迎,到1878年達到8萬多擔,年平均增加量40%。到日本強佔臺灣前,茶葉出口達到15萬至16萬擔,超過臺糖成為當時最大的出口物資。

  熬製樟腦在臺灣有傳統,到嘉慶年間,熬製樟腦從淡水河以北發展到宜蘭等地。特別是在樟腦成為西方主要工業原料後,臺灣成為樟腦的主要輸出地區,在人造樟腦出現之前,臺灣産的樟腦佔世界總産量的70%至80%。樟腦出口利潤豐厚,先是由洋行經營,1863年臺灣道宣佈樟腦專賣,引起外國洋行不滿,于1868年爆發“樟腦戰爭”,專賣制度被取消。樟腦出口量開始增加,每年出口在11000擔左右,到1894年增加至3.9萬擔。

  基隆的煤炭也是主要出口商品,英國和美國有過把臺灣變成太平洋航線上的加煤站。臺灣的煤主要是銷往香港、上海等地,供外國輪船使用。臺煤出口量並不大,一直維持在4.5噸左右。

  臺灣進口貨物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鴉片。西方列強用大炮強迫在中國推銷鴉片,1858年的《中英通商章程善後條約》簽訂後,鴉片則以“洋藥”的名義合法進入中國市場,臺灣也成為鴉片嚴重毒害的地區,1864年為2344擔,1881年高達5881擔,一般都在4500擔左右,到1894年間,鴉片在進口貨物中始終居於第一。第二類是紡織品。開港後不久,英國和日本生産的布匹迅速搶佔大陸産的“南京布”市場,1864年進品8747匹,1871年增加到10萬多匹,到1894年增加到29萬匹。第三類是金屬和雜貨。包括包裝茶葉用的鉛和日常用的建材、煤油、小表和麵粉、火柴等。以1894年為例,進口煤油204萬加侖、火柴22.35萬蘿,小麥和麵粉也佔有不小的數額。

  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臺灣的內外貿易已經相當發達,1865年進出口總值是226.3萬兩白銀,到1894年已經增至至近1270萬兩白銀。其中,以1873年為例,到1894年出口貨物增加85%,而進口貨物進口增加491%。臺灣貿易活動的增加,帶來生産結構和市場結構,傳統的米、糖生産結構開始改變,糖、茶、樟腦生産大規模發展,稻米生産開始萎縮;外國鴉片、紡織品和日用品大規模輸入。臺灣和大陸開始淪為資本主義列強剩餘商品的市場和掠奪農産品的基地。當然,內外貿易的發展,也帶來經濟發展、經濟重心北移和都市化形成的變化。

  來源:中國網,編輯:海航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