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清統治時期臺灣拓殖大事記(西元1683-1895年 計212年)(一)

時間:2002-12-31 09:25   來源:
1683 康熙22年
○ 提督施瑯伐臺灣,平之。《辭海》
○ 六月十六日施瑯攻澎湖,六月廿二日劉國軒大敗退回東寧,七月十九日鄭克塽降清,明鄭治臺結束。《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鄭克塽降清,東寧朝滅,鄭氏三代在臺灣雖僅二十二年,但是到臺灣耕墾的民眾約有二十五萬人。
○ 上以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挂靖海將軍印專徵,治兵于平海。瑯故提督水師,饒智勇,賊所驚憚。而是時啟聖與巡撫吳興祚謀襲雞籠、淡水(諸羅地),繞出其背;克塽亟命何佑葺淡水城,據雞籠以守。夏六月將軍施瑯自銅山直抵八罩;劉國軒悉精銳犄角,戰皆潰,遂克澎湖。秋八月,克塽納款,佑亦降,北路悉定。於是瑯疏請留臺灣為外蔽;詔報可。《諸羅縣誌》康熙廿二年,清朝雖然打敗了鄭軍,消滅了反清復明的勢力,但許多朝臣認為:臺灣孤懸海外,統治不易,徒然成為一個負擔而已,主張放棄臺灣,留守澎湖即可。後來,清廷採納了施瑯的意見:“臺灣雖為一島,但可為東海數省之屏障,且沃野膏土,一旦棄守,外力必至,反成亂源。”才在次年將臺灣劃歸版圖,設一府(臺灣府,將鄭氏的承天府改置而成)三縣〈諸羅縣、臺灣縣、鳳山縣〉,林內屬諸羅縣。
○ 清廷領有了臺灣以後,雖有內地移民入臺的限制,但是渡臺的人,逐漸增加,已不是一紙禁令所能阻止。因為禁令徒成空文,終於撤廢,從此移民入臺開墾的地區,也就逐漸擴大了。《臺灣歷史民俗林衡道》
1684 康熙23年
○ 臺灣歸清版圖,隸福建省,置分巡臺廈兵備道臺灣知府。《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厲行移民三禁。《汐止鎮志》
○ 設縣治于諸羅山(地為鄭氏故營址),因以命名,取諸山羅列之義也。縣隸臺灣府,地南自新港,東北至雞籠山後皆屬焉,極海而止(置縣後,以民少番多,距郡遼遠、縣署、北路參將營皆在開化裏佳裏興,離縣治南八十里。《諸羅縣誌》
1685 康熙24年
1686 康熙25年
○ 客家移民進人下淡水溪(高屏溪)流域開墾。《汐止鎮志》
○ 定臺灣班兵三年輪調〈共13140人〉。《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687 康熙26年
○ 清庭許臺民得應福建省城福州鄉試〈科舉考試〉。《汐止鎮志》
○ 府城(今臺南市)的客家居民,開拓下淡水準野,這是經營屏東地方的開始。今屏東縣客家語地區,仍殘存所謂「六堆」的組織,傳為開拓當初互助團結之遺風。《臺灣歷史民俗林衡道》
1688 康熙27年
○ 首任臺灣知府蔣毓英纂修完成第一部臺灣史“臺灣府志”。
1690 康熙29年
○ 閩漳人林、陳、劉三姓開拓溫厝角、麻園等地方。
○ 閩漳人吳、陳、劉三姓開拓庵古坑、崁頭厝(部份)等地方。
○ 鄭氏北園別館建海會寺〈嘉慶元年改稱開元寺〉。《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691 清康熙30年
○ 閩人李恒升開拓海埔寮地方。
1694 清康熙33年
○ 分巡臺廈兵備道高拱幹纂《臺灣府志》撰成。《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臺北盆地大地震,部份陷落成臺北大湖。《汐止鎮志》
1695清康熙34年
○ 福建師爺鬱永河來臺採硫磺。《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696 清康熙35年
○ 新港東田尾人吳球起義復明失敗。《汐止鎮志》
○ 高拱幹“臺灣府志”纂成。《汐止鎮志》
1697 康熙36年
○ 鬱永河著《裨海紀遊》、《番境補遺》、《海上紀要》等書。《裨海紀遊》中即已有斗六門社(一名柴裏社),他裏霧社、猴悶社、貓兒幹社、南社、西螺社等之記載。斗六門本來是原住民平埔番洪雅族的一個社名,因洪雅族于狩獵捕獲山鹿,歡喜之時,咆哮“ㄉㄨㄌㄨ ㄇㄣ ㄉㄨ ㄌㄨ ㄇㄣ”,斗六門因而得名。
1699康熙38年
○ 清庭詔準延平郡王鄭成功、鄭經父子歸葬南安。《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00 康熙39年
○ 建笨港〈今北港〉天妃廟。《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01 康熙40年
○ 今嘉義地方,在明鄭時期隸天興縣(天興州),入清之後,改稱諸羅縣。初縣治沿明鄭設于佳裏興(今臺南縣佳裏鎮內),因其瀕海不適建城,乃于康熙四十年移至諸羅山莊。《臺灣地名沿革洪敏麟》
○ 臺灣知府衛臺揆見諸羅倉三十間。《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諸羅人劉卻起事。《汐止鎮志》
1704 康熙43年
○ 臺灣府城內建崇文書院。《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江日升著《臺灣外記》撰成。《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奉文:文武職官俱移歸諸羅山,縣治始定。縣治東界大山、西抵大海、南界鳳山縣、西南界臺灣縣、北界大雞籠山,在臺灣府北一百一十七里。
○ 諸羅知縣宋永清時繞木柵為城,週六百八十丈,建四門。《臺灣地名沿革洪敏麟》
1706 康熙45年
○ 創建諸羅縣儒學〈今官立學校〉《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08康熙47年
○ 泉州人陳賴章,與熟番訂約,開墾大佳臘平野,這是開闢臺北市中心區的開始。《臺灣歷史民俗林衡道》
○ 于大埤頭開浚荷包連圳,雍正年間,許、陳兩姓開始拓墾大埤頭。
1714 康熙53年
○ 康熙五十二、三年間。林克明渡臺拓墾湖山岩。
○ 清廷遣耶穌會教士馮秉正測量臺灣地圖。《竹山編年大事記涂有忠》
○ 秋發生大旱,詔免鳳山縣粟〈稻穀〉賦稅十分之三。《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15 康熙54年
○ 諸羅知縣鐘周瑄開築諸羅山等大陂〈圳〉長二十余裏。《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16康熙55年
○ 阿穆開拓貓霧捒,這是開拓臺中市的開始。《臺灣歷史民俗林衡道》
1717 康熙56年
○ 諸羅縣管轄今之臺南縣一部分及嘉義縣、雲林縣,在本地設立大坵田堡一堡(今虎尾、土庫一帶),因為那時今之虎尾龍山寺、體育場及鎮衛生所一帶地形起伏如丘陵,所以叫「大侖腳」。
○ 盧麻産社因瘴癘死亡甚眾,遂徙居阿拔泉社。
○ 陳夢林修《諸羅縣誌》成書。《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周鐘暄修諸羅縣誌中有“斗六門街”有“他裏霧支廳”之記載。
1719 康熙58年
○ 時值開臺拓風,引起福建漳浦鄭公萃徘、昭邑蔡麟公、碧溪楊逞公、詔安林克明公、詔安翁應瑞公等五人渡臺拓殖觀念、決然于清康熙五十八年〈西曆一七一九年,民前一九三年〉背井離鄉,同舟共濟移居蓬萊仙島〈臺灣〉。由臺南府安平登陸,經諸羅〈嘉義〉順途察地,翁應瑞公選擇〈嘉義、古坑等地方〉。林克明公選擇〈斗六市梅林裏,咬狗莊一帶〉。楊逞公選擇〈林內鄉林茂村食水坑一帶〉。蔡麟公選擇〈林內鄉九芎村一帶〉。鄭萃徘公選擇〈林內鄉林南村、林中村、林北村、坪頂村、烏涂村、烏麻村等〉。擇處散居,各自開拓。
○ 傳説兵馬指揮施世榜在巡視彰東南境時,鋻於當地蓁莽未開,地利未盡,乃倡議籌資開鑿埤圳,並在二水鄉鼻仔頭附近,引取濁水溪水灌溉八堡農田,共費了十年方告完成。
○ 施世榜集流民開築東螺一帶“八保圳”〈今員林、北斗〉。《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鳳山縣誌》纂成。《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20 康熙59年
○ 臺南府城內創建東海書院。《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陳文達“臺灣縣誌”纂成。《汐止鎮志》
1721 康熙60年
○ 陳文達“臺灣縣誌”纂成。《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朱一貴稱中興王,起義抗清,旋即失敗。《汐止鎮志》
○ 黃敬“臺灣古圖”纂成。《汐止鎮志》
○ 倣照林先生傳授之築渠秘法,在施厝圳下游另辟鑿埤圳灌溉農田,稱為“十五莊圳”,又稱“八堡二圳”。
○ 八月大風災,詔免賦稅。《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斗六門街”改稱斗六門保。《諸羅縣誌》
1722 康熙61年
○ 黃叔璥任巡臺御史,任內他曾歷巡北路,著了一部膾炙人口的《臺海使槎錄》,書中提到阿拔泉溪及竹腳寮時,作如下的描述:“北路阿拔泉溪、虎尾溪,源同出水沙連,經牛相觸山口,二水分流。阿拔泉極清,虎尾溪極濁,水性湍急,最為深闊,西流二十余裏入地,伏流於海。”“水沙連社,地處大湖之中。……惟南北兩澗沿岸堪往來,外通斗六門、竹腳寮,乃各社總路隘口,通事築室以居焉。”阿拔泉溪,即今日的清水溪。虎尾溪,即濁水溪,故有“極清”與“極濁”之説。《臺海使槎錄》的資料,與《諸羅縣誌》都是親履其地後的見聞記錄。《社寮三百年開發史林文龍》
○ 吳鳳任阿里山通事。《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鳳山縣赤山爆發,夜噴火光高丈余。《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康熙末年,閩人吳英以墾首名義開拓大北勢、九老爺、大潭、大侖等地方。《雲林三公考》
○ 康熙中葉,閩漳人陳石龍等開拓崁頭厝、崁腳等地方。《雲林三公考》
○ 康熙末年,閩人林克明開拓埤仔頭、咬狗、內林、湖山等地方。《雲林三公考》
○ 康熙末年,閩漳人蔡麟開拓九芎林地方,。《雲林三公考》
○ 康熙末年,閩漳浦人鄭萃徘開拓林內、水沙連(部份)等地方。
○ 康熙末年,閩人李陽開拓大東、小東、田頭等地方。《雲林三公考》
○ 康熙末年,閩漳人吳、張二姓開拓貓兒幹社及南社之荒地《雲林三公考》。
○ 康熙末年,,閩泉州人許遠元等開拓許厝寮地方。《雲林三公考》
○ 康熙末年,閩漳人陳姓為墾首,招集漳、泉諸佃人開拓尖山保(今之口湖、四湖暨水林一部)地方。《雲林三公考》
1723 雍正元年
○ 因諸羅縣南起曾文溪,北至雞籠,境域大大,政令難以施行,治安亦難維持,清政府于虎尾溪之北增設彰化一縣,淡水一廳。《雲林文獻》
○ 設一府四縣二廳。原諸羅縣內增設彰化縣,置淡水、澎湖廳。因臺灣西海岸平原入墾者頗眾,於是增設彰化縣。《汐止鎮志》
○ 諸羅知縣孫魯改築為土城,周七百九十五丈二尺,壁基厚二丈四尺,上廣一丈四尺,池深一丈四尺,闊二丈四尺。《臺灣地名沿革洪敏麟》
○ 臺南商人組織“行郊”。《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藍鼎元作《平臺紀略》。《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24 雍正2年
○ 陳夢林纂修“諸羅縣誌”成。《汐止鎮志》
1725 雍正3年
○ 規定開墾番地者應那番租。《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26 雍正4年
○ 至八里坌巡檢。《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發佈鹽制鹽業歸官營。《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免平埔番婦丁稅,番丁賦稅一石三錢六厘。《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創建彰化縣儒學。《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27 雍正5年
○ 雍正五年于臺灣縣域劃增澎湖一廳,亦即史家慣稱之“一府(臺灣)四縣(鳳山、臺灣、諸羅、彰化)二廳(淡水、澎湖)時期”。
○ 諸羅知縣劉良壁建城樓,東門“襟山”,西門“帶海”,南門“崇陽”,北門“拱辰”。《臺灣地名沿革洪敏麟》
1729 雍正7年
○ 清廷頒嚴孥私渡臺灣令。《汐止鎮志》
○ 禁漢人越境或移民至番人地界。《汐止鎮志》
1730 雍正8年
○ 臺民無妻室者逐回大陸。《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31 雍正9年
○ 大甲西社、撲子籬等八社平埔族起事。《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32 雍正10年
○ 清廷放寬渡臺禁令,准許人民攜帶家屬來臺。《汐止鎮志》
○ 藍鼎元著《東征集》成。《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33 雍正11年
○ 升八里坌淡水營守備為都司營《汐止鎮志》
○ 淡水海防廳移駐竹塹〈今新竹〉。《汐止鎮志》
1735 雍正13年
○ 諸羅知縣陸鶴環植莿竹于土城之外。
○ 五月蛇山崩潰。《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七月半屏山崩潰。《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36 乾隆元年
○ 重申詔禁內地人偷渡臺灣。《汐止鎮志》
○ 閩人漸自臺灣南部北移拓墾。《汐止鎮志》
○ 鬥南開拓于明鄭時代,乾隆元年已有市街雛形。《諸羅縣誌》
1737 乾隆2年
○ 清廷嚴禁“番”漢通婚。《汐止鎮志》
○ 清廷嚴禁“番”漢通婚,番婦不得牽手漢民。《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禁漢人與番人通婚,禁漢人侵佔番界。《竹山編年大事記涂有忠》
1739 乾隆4年
○ 嚴禁漢人侵佔番地。《汐止鎮志》
1740 乾隆5年
○ 停發臺民攜眷入臺執照。《汐止鎮志》
1741 乾隆6年
○ 重修《臺灣府志》纂成。
1744 乾隆9年
○ 詔禁臺灣武職官員建置官莊,亦不得假墾地之名自置莊。《汐止鎮志》
○ 準百姓攜眷來臺。《竹山編年大事記涂有忠》
1745 乾隆10年
○ 建白沙書院。
○ 泉州人鄭守義、張文旭等十一人,開闢“十一命〈今木柵〉”。《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46 乾隆11年
○ 清廷詔準臺氏攜眷來臺,嚴防遊曠之徒偷渡。《汐止鎮志》
○ 續修《臺灣府志》纂成。
1747 乾隆12年
○ 范鹹纂修“重修臺灣府志”。《汐止鎮志》
1748 乾隆13年
○ 頒“再行申禁”渡臺令,禁發攜眷來臺執照。《汐止鎮志》
1750 乾隆15年
○ 七月大雨災,臺灣縣災害田園衝隱一四○甲。《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八月大颱風。《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51 乾隆16年
○ 建沙連倉(在壽春茶莊至惠中書局一帶)二十一間以儲放課租之稻米。《竹山編年大事記涂有忠》
1752 乾隆17年
○ 七月發生麒麟颱風,風過處草木皆委。《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桶頭有人移入開墾。《竹山編年大事記涂有忠》
○ 重修《臺灣府志》成。
1753 乾隆20年
○ 斗六建龍門書院。
○ 八月大颱風,造成大災害,詔免賦稅。《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54 乾隆19年
○ 四月淡水廳〈士林一帶〉地震,地陷成沼。《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九月諸羅、彰化兩地大颱風成災。《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55 乾隆20年
○ 部份地區地瘠稅重,佃農無力完稅逃散。《竹山編年大事記涂有忠》
1756 乾隆二十一年
○ 劉宰予開拓東埔鈉圳,建連興宮(原名為連輿宮)。《竹山編年大事記涂有忠》
1757 乾隆22年
○ 陳光暖開拓山坪頂。《竹山編年大事記涂有忠》
○ 臺灣居民始有人登第進士〈進士王剋捷,諸羅人〉。《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58 乾隆23年
○ 清令平埔族習漢俗、從漢姓。《汐止鎮志》
○ 竹塹社〈新竹〉番賜姓“潘”。《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七月諸羅、彰化兩縣大旱。《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十月諸羅大風三晝夜。《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59 乾隆24年
○ 史平埔族熟番薙發、賜改漢姓。《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諸羅建玉峰書院。
○ 福建郭六才到“大侖腳”開墾,在大侖腳東邊俗稱“後大埤原名大埤頭,明末荷蘭人佔據臺灣時,于大埤西北方約三百公尺處,建設“紅毛埤”,上游的莊社,是在“紅毛埤”的頂頭,住民擇取此義稱為“大埤頭社”。
1760 乾隆25年
○ 福建巡撫吳土功請清廷準臺民攜眷來臺,全面放寬渡臺禁令。《汐止鎮志》
1761 乾隆26年
○ 新港巡檢司移駐斗六門。《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清政府沿宋制,于要衝設巡檢,以維治安,乾隆二十六年于斗六門設巡檢,史料中至道光十五年(1835)始撤廢,惟任職者至乾隆五十一年底即無記錄。今斗六市仍有巡檢署舊跡可尋。《雲林文獻》
1763 乾隆28年
○ 九月發生十餘年來未有之颱風大作。《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64 乾隆29年
○ 余文儀纂修“續修臺灣府志”。《汐止鎮志》
1765 乾隆30年
○ 竹塹建明志書院。《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禁福建人入臺灣冒籍考科舉。《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66 乾隆31年
○ 清廷設南北路理番同知。《汐止鎮志》
○ 恐傷龍脈,乾隆年間禁止採煤。《汐止鎮志》
○ 澎湖建文石書院。《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68 乾隆33年
○ 大目降黃教豎旗糾眾亂。《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69 乾隆34年
○ 阿里山通事吳鳳戒番祭取漢人首級,犧牲自己,殺身成仁。《汐止鎮志》
1771 乾隆36年
○ 八月,有波蘭人莫利斯,貝尼奧斯基率黨徒多人乘艦登澳底,征服附近“番社”,從事殖民事業,並擬訂殖民方案概要十二條,請宗祖國將臺灣編為屬地,終未果。
1776 乾隆41年
○ 諸羅地區大地震,居民死傷不計。《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77 乾隆42年
○ 閩粵移民爭淡水柑園地(今樹林),粵人遷竹塹。《汐止鎮志》
○ 林內莊,鄭萃徘子鄭天球乾隆丁酉科選貢〈拔貢〉。
1778 乾隆43年
○ 漳州人林應東移民新莊,為板橋林本源來臺始祖。《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81 乾隆46年
○ 諸羅鹽水港建奎璧書院。《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84 乾隆49年
○ 清廷設鹿港為新港口,對岸的福建蚶江為渡臺固定港口,對度通航,鹿港成為臺灣中北部重鎮。《汐止鎮志》
○ 八月大颱風損失不計。《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86 乾隆51年
○ 彰化漳、泉人分類械鬥。《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十一月斗大隕石墜地。《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臺灣林爽文叛。《辭海》
○ 十一月,彰化縣民林爽文、莊大田煽結天地會聚眾起事,戕官、劫縣,全臺震動。《雲林採訪冊斗六堡》
○ 十二月天地會林爽文起義反清于彰化,陷淡水、岡山,據大目降。
○ 天地會北路黨人林小文等攻《汐止鎮志》
○ 林爽文抗清役,環攻諸羅城十月,城內街民士紳,協助清軍,死守不陷,下詔改“嘉義”,寓意嘉其死守城池之忠義,縣名改稱嘉義縣。嘉義縣城嗣後屢遭兵燹,傾圯。《臺灣地名沿革洪敏麟》
1787 乾隆52年
○ 臺灣平。《辭海》
○ 一月四日,水師提督黃仕簡率兵從廈門入鹿耳門;陸路提督任承恩統兵二千余至鹿港。二十四日閩安副將徐鼎士領兵二千抵淡水;十月福康安調四川屯番、粵西兵五千及侍衛巴圖魯一百三十余人暨滿兵九千抵鹿港,鎮壓林爽文亂。《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為征討林爽文、福康安駐兵江西林。《竹山編年大事記涂有忠》
○ 五月閩、粵人乘亂互鬥,延及金包裏、七堵、八堵、三貂等地。《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諸羅縣于林爽文事件後改稱嘉義縣,彰化縣縣治設于當時之線尾(今彰化市),由於本地區為該兩縣所轄,致有早期之鄉賢多以諸羅、嘉義、彰化為籍貫,而地方文獻亦多記錄線尾者。《雲林文獻》
1788 乾隆53年
○ 一月四日,林爽文覓食,被海蘭察擒于老衢峙,北路悉平。《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艨舺祖師廟建成。《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創建崇本堂。《竹山編年大事記涂有忠》
○ 諸羅縣改稱嘉義縣。《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設斗六門縣丞,至設雲林縣時撤銷,由於斗六門縣丞設置較晚,今仍有多處遺址、石碑等可稽。《雲林文獻》
1789 乾隆54年
○ 鄭天球題子“際泰〈海生〉”悼文:吾長男,字際泰,連歸像也。兒生於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四月初三日酉時。是日,余往沙連,傍晚歸至途中,家人奔報其母臨盆,速馳至家,焚香祈禱,忽爐中通紅似燃,而兒生矣。故名連歸。三朝,以雞酒祀神,而神爐又燃,余心異之。孩兒潔白善笑,能匍匐時,發煬于額,以蛙肝涂之,立愈。余抱以撲蛙兒,即學撲蛙狀,稍長,言動皆解頤。登五歲,入塾,質如蛙中人,而志頗不凡。丙午冬,逆匪擾亂,余流離避難,兒隨左右,弗刻離。及集義旅入邑城守禦,所言皆忠義奮發。丁未六月初十日,余奉命率義旅同官往鹿仔草住,追賊至大侖,遇伏,眾盡潰。餘下馬,立於泥中督戰,被圍,賴兒扶持越險,得脫于危。七月念五日,以戰功授軍前外委,加把總職,值賊圍困邑城,曆盡饑寒,經六十余次,奮勇當先,迨中堂將軍福康安,親率大軍解圍,奉令帶義旅引道直抵逆巢,隨軍削平,南、北二路,於是曾合。余在公中堂處共曩機務,故凡派義旅措辦糧食,兒皆咄嗟立辦。每入軍營辦事,悉蒙諸大師稱譽。戊申四月間,余公出未回,適領隊大臣六張格三位,帶官軍數千,值雨淋漓,宿余家,兒均安頓有方,供應無失。六月間,余以公務留郡城,兒亟欲赴省視,至中途染疾,及余回,已稍念。詎竟于七月初六日,病復篤。安慰其母,及囑諸弟妹以勤學孝親,皆至情至理之言,唯對余言,則慷慨慰藉,蓋欲以安吾心也。初九日午,口喃喃欲語,而聲已不達。余急委畫書圖其形容,初則尚能伸其舌以示,至戍時,竟舍而溘然長逝矣。嗚呼痛哉!兒生於吾家道窘乏,舌耕于外,以供朝夕,淡泊殊甚,積長遭亂,流離播遷,況復身經百戰,何期與余同患難,而不與余共安樂也。嗚呼痛哉。是月十二日申時,葬于九芎林山頂,坐乙向辛兼辰戍。余旋以痛悼染疾,至臘杪方痊,轉瞬間已暮年矣,因述其大概,書之於後世,使苦況情由,以志無痛耳。時乾隆五十四年歲次乙酉七月初九日父鄭天球痛題。《雲林三公考》
1791 乾隆56年
○ 實施屯番制。《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彰化彰、泉移民分類械鬥。《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92 乾隆57年
○ 六月嘉義大地震,死者百餘人。《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艨舺開港“一府、二鹿、三艨舺”傳諺。《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開八里坌〈淡水〉。《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余有光、余榮德開拓鯉魚尾。《竹山編年大事記涂有忠》
○ 乾隆年間,閩人王、張、陳三姓開拓樹子腳、頂麻園、湖子內等地方。《雲林三公考》
○ 乾隆年間,閩人張、方、高三姓開拓新莊子、大莊等地方。
○ 至乾隆、嘉慶年間,鄭萃徘父子相繼平匪有功,清廷欽賜藍翎拔貢進士大夫等,後來傳家立業,人口結集林內,成為村落。林內顧名思義,清朝以前是處荊棘叢生,人煙絕跡濃密如蔭的大林野。《雲林文獻》
1795 乾隆60年
○ 二月鳳山居民陳週全、陳光愛〈天地會黨人〉起義,攻鹿港、彰化,王快攻斗六門。《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797 嘉慶2年
○ 吳沙赴淡水廳請照招佃入肯噶瑪蘭〈今宜蘭〉,被平埔族趕退至三貂角。《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六月欽命福建臺灣總鎮府哈、臺澎兵備道季、臺灣府正堂過,丁酉科拔貢軍功五品頂戴州同鄭天球立“勤公懋著”,匾在斗六堡內林內莊。《雲林採訪冊》
1799 嘉慶4年
○ 淡水同知李明心禁墾噶瑪蘭地方。《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800 嘉慶5年
○ 陳嬉開築車店仔陂(埤)。《竹山編年大事記涂有忠》
○ 淡水廳再準開墾噶瑪蘭地。《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海賊蔡牽進犯鹿耳門。《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802 嘉慶7年
○ 劉玉麟自東埔鈉移入筍仔林開墾。《竹山編年大事記涂有忠》
1803 嘉慶8年
○ 小琉球居民入墾火燒島。《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804 嘉慶9年
○ 四月,蔡牽再犯鹿耳門,十一月又犯,十二月三日北上入滬尾。《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805 嘉慶10年
○ 一月,蔡牽竄鹿耳門,三月再犯滬尾,十一月據八里坌、焚新莊、陷艨舺,掠地至竹塹,十二月初鳳山失守、五日攻安平、六日攻郡城。《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806 嘉慶11年
1807 嘉慶12年
1809 嘉慶14年
○ 王得祿剿蔡牽,牽死,海盜平。《辭海》
○ 六月颶風,清水溪和濁水溪合流處北移。《福興社區風土志》
1811 嘉慶16年
○ 全臺人口彙報:241.217戶,2.003.861人,土番不計。三分之二人口分佈在南部,嘉義縣42﹪,臺灣縣15﹪,彰化縣17.6﹪。《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彰化大旱。《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812 嘉慶17年
○ 八月行政管轄改設一府四縣三廳:割淡水廳三貂溪南新設噶瑪蘭廳。《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楊廷理通判建仰山書院于噶瑪蘭縣治。《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813 嘉慶18年
○ 艋胛“天后宮”,新莊“文昌宮”建成。《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814 嘉慶19年
○ 立護圳碑于和溪厝。《竹山編年大事記涂有忠》
○ 建“鳳儀書院”于鳳山。《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建“振文書院”于西螺。《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815 嘉慶20年
○ 建“屏東書院”于阿猴。《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郭百年等入墾水沙連。《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817 嘉慶22年
○ 建淡水儒學于竹塹(今新竹)。《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十二月大隕石落關渡。《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819 嘉慶24年
○ 社寮建開漳聖王廟。《竹山編年大事記涂有忠》
1820 嘉慶25年
○ 八月噶瑪蘭大風災,流失田園不計。《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821 道光一年
○ 林施錦開拓大鞍。《竹山編年大事記涂有忠》
○ 地大震,未幾,張丙反。《雲林採訪冊斗六堡》
1824 道光4年
○ 艋胛營“水師遊擊”升為水師參將,艋胛地位日重,有諺“一府、二鹿、三艋舺”。《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825 道光5年
○ 築鳳山縣城。《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淡水靈潭陂居民漳、泉械鬥、損財傷人。《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826 道光6年
○ 彰化縣(虎尾溪以北)閩、粵籍居民分類械鬥、蔓延數十莊。《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新竹中港客家人黃鬥乃反亂。《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827 道光7年
○ 林內九芎林人與和溪厝人為水權而爭執。《竹山編年大事記涂有忠》
1830 道光10年
○ 羅阿經、葉文崆由竹山至大鞍開拓《竹山編年大事記涂有忠》
1831 道光11年
○ 和溪厝立分水碑。竹山編年大事記涂有忠》
○ 陳朝魁以自宅捐建城隍廟。《竹山編年大事記涂有忠》
1832 道光12年
○ 道光十二年陳辦之亂,彰化縣人黃城焚莿冬腳、加犁莊以應後,與張丙攻嘉義,為官軍捦獲正法。《雲林採訪冊斗六堡》
○ 陳淑均編《噶瑪蘭廳志》。《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李廷璧輯《彰化縣誌》書成。《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道光十二年,嘉義客民閩人陳辦與粵民爭牛起釁,糾眾攻雙溪口。知縣事邵用之馳壓,為賊所戕;臺灣府呂志恒及北路協副將葉長春督兵往捕,眾寡不敵,同遇害。賊聚愈眾,竄撲嘉義,總兵劉廷斌督軍民死守五十余日不下;會陸路提督馬濟勝自泉郡統師赴援,檄總兵竇振彪解嘉義圍。賊退攻斗六,縣丞方振聲移眷入土城及千總馬步衢、把總陳玉威悉力守禦,屢挫賊鋒。臺鎮檄都司許荊山赴援,荊山畏賊宵遁。賊知我軍無援,攻益力;然畏官軍火器,未敢過偪,乃糾其黨詹通、黃鳳、張丙悉眾來攻。馬步衢憂賊眾兵單,召監生張彩五〈即張紅頭〉使募鄉勇協守,彩五不從,反與賊合,相持二十余日食盡,賊肉薄登城。方、馬、陳三公短刀巷戰,力盡被執,罵賊益厲,賊割其舌,含血以噴,與家屬、幕友、長隨兵丁同遇害。賊據斗六分三股;詹通等犯彰化,提督馬濟勝捦之;張丙為劉廷斌所獲,解京正法。盜平,將軍瑚松額自福州至。《雲林採訪冊斗六堡》
1833 道光13年
○ 八月淡水發生漳、泉械鬥。《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塹北桃仔園一帶閩粵籍各莊居民分開械鬥。《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王得祿捐修嘉義城,于道光十六年竣工。《臺灣地名沿革洪敏麟》
1834 道光14年
○ 淡水興直堡及八里坌等地,閩、粵人分壘械鬥,續至道光二十年不止。《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粵人遷居桃澗、中壢一帶。《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836 道光16年
○ 嘉義沉基、大埔林陳燕、岡山吳福反清起義敗。《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838 道光18年
○ 湖北藉進士蔣鏞撰《澎湖志略續編》書成。《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鳳山縣知曹公興建水利功成,堀圳四十四條、供二千五百四十九甲五分田灌溉。鳳山居民建《曹公圳碑》以頌其德。《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839 道光19年
○ 五月十七日臺灣府嘉義縣地區地震。《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清廷禁全國軍民吸食鴉片。《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來源:ntw.com.tw)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