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國語運動”

時間:2008-02-13 10:55   來源:新華網

 

  臺胞對“國語運動”響應之熱烈,出人意料,也感人至深。
  

  日本帝國主義對臺灣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使祖國這個寶島上處處留下了日本的影響。到達臺北時看到許多臺胞穿著木屐在行走。他們講的除閩南話(李登輝所説的“臺語”其實就是閩南話)外,就是日語。我們這些來自大江南北的走在街上,與當地同胞語言隔閡,大有身在異域之感。上街購物,與人交往,都很麻煩。只有用書寫,加上過去或新學來的一點“ 洋涇”日語,才能勉強應付。語言溝通問題,是當時大陸來人(所謂“外省人”)與臺胞接觸乃至整個“光復”工作中的一大障礙。
  

  國民黨政府開始接管臺灣不久做了件大好事,就是積極推行“國語(即普通話)教育運動”,也就是“國語學習運動”。臺灣行政長官(那時不叫省長)陳儀在到臺後不久發表的“施政要點”中説,希望臺胞三四年內能説國語。據説,臺灣省教育處還為此報請國民黨中央政府教育部,調派該部“國語執行委員會”委員魏建功、何容及幹事王炬等來臺協助。

  “國語運動”的推進方式,一是在正規學校內實施國語教程。當時有的學校如天主教教會開辦的臺北“靜修女校 ”(該校教士有好些是菲律賓裔),在日降後很快就停止日文課程,延請來自大陸的老師(一位是湖南籍的中年人)講授國語課。該校還開始在音樂課中用國語教唱歌曲。有的老師教唱的且都是抗日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等。另一方式,是由政府出資,舉辦群眾性的業餘學習,特別是夜校的形式,方便各界人士前來參加。這類學習基本上是免費的。此外,社會上也有人看準時機,出來興辦國、英語補習班。如臺北就有個叫阿甘萊的菲律賓裔臺灣人(當時臺灣這類人不少,其中多數是女傭),央人出面,替他興辦了“阿甘萊國、英語補習學校”,校址借用了“靜修女校”的課室。這類學校是收費的。

  臺胞對“國語運動”響應之熱烈,出人意料,也感人至深。且不説政府免費舉辦的,就連社會上收費的國語補習班,報名就讀者也十分踴躍(舉辦此類學校者大都發了一筆小財)。至於前者,報名者更是爭先恐後。由70軍政治部借用當地中、小學教室開辦的十余處“國語補習夜校”,處處爆滿。學生中,年長者六七十歲,年輕的十幾歲;有家庭婦女、職業婦女、職工、商販和普通勞動者(如人力車夫)等。開學那天,學生們爭著翻看新書,前來認識老師,也有相互招呼的,課室裏氣氛十分熱烈。而一旦開課,教室裏人很安靜。

  當時使用的是類似一年級小學生用的啟蒙課本。學生們無論老幼都學得很認真,務求把每個字的語義,特別是語音搞清楚,有時簡直是打破砂鍋問到底。一般補校、夜校,往往開始時學員眾多,爾後逐漸有人堅持不下去,人數不斷減少。但“國語補習夜校”,始終不見減員,極少有中途輟學的。當時有的報刊説,臺灣老百姓“拼命學國語”,此話毫不為過。更可喜的是,一些老師通過教學,與學生結下了友誼,成為經常往來的朋友,國語學習成了構築友誼的橋梁。國語在臺灣的普及,從長期看,有賴於經常的學校教育,但光復初期那個“國語學習運動”以及由此帶動起來的“國語熱”,無疑功不可沒。

  普通話在臺灣的普及對增進臺胞對祖國的認識與理解、對促進兩岸交流,乃至統一,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楊壽)

 

編輯:賀晨曦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