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蔣介石三次抗拒美國分裂中國圖謀

時間:2002-11-22 15:07   來源:
  新中國誕生後海峽兩岸雖然處于敵對狀態,但在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分裂臺灣問題上,國共兩黨領袖的看法則完全一致。
  針對美國“臺灣地位未定論”,北京:臺灣屬于中國是歷史事實;臺北:臺灣係中國領土,為各國所公認。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出于臺灣反共反蘇的需要,變得明顯又迫切,杜魯門總統出爾反爾,拋棄了前任政府確認臺灣是中國領土的公正立場,于6月27日宣布派第七艦隊進駐臺灣。為掩蓋其侵略行徑,打出了“臺灣地位未定論”的幌子:“對韓國的攻擊已無可懷疑證明,共產主義已不限于使用顛覆手段來徵服獨立國家,而且會立即使用武裝的進攻與戰爭。在此情況下,共產黨部隊的佔領臺灣,將直接威脅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及在該地區執行合法而必要職務的美國部隊,因此,我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臺灣的任何進攻。臺灣未來的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地區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經由聯合國考慮。”
  中國政府對此立即作出反應,6月28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嚴厲譴責:“杜魯門在今年1月5日還聲明不幹涉臺灣,現在他自己證明那是假的,並且撕毀了美國關于不幹涉中國內政的一切國際協議。”
  同日,周恩來發表了《關于美國武裝侵略中國領土臺灣的聲明》,鄭重宣布:不管美帝國主義採取任何阻撓行動,臺灣屬于中國的事實永遠不能改變,這不僅是歷史的事實,且已為《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及日本投降後的現狀所肯定。
  蔣介石出于依靠美軍保護的需要,歡迎第七艦隊進駐。但對“臺灣地位未定論”持異議,如果公開接受,臺灣有被分離的危險,于是指示“外交部長”葉公超,就臺灣地位問題作了下述聲明:臺灣係中國領土之一部分,乃為各國所公認。美國的聲明與建議,只是針對亞太地區遭受共產主義侵略威脅之緊急措施,自不影響維護中國主權領土完整之立場。
  美國政府使“臺灣地位未定論”合法化,由杜魯門先放風說:歡迎聯合國考慮臺灣問題。但毛澤東洞悉其姦,由周恩來致電聯合國安理會主席和秘書長,要求聯合國制裁美國侵略臺灣,負起維護世界和平的職責,不應成為順從美國侵略政策的工具。
  8月26日,臺灣“外交部長”葉公超在聯大發言,反對聯大討論臺灣問題。
  10月7日,聯大應美國代表奧斯訂的要求,通過將所謂“臺灣問題”列入議程。為爭取蔣介石回心轉意支持,美國國務院顧問杜勒斯,在10月20日約見臺灣駐美“大使”顧維鈞,作交底說:“美國的意圖,在于暫時凍結臺灣的地位,以避免臺灣落入美國之不友好者手中。如果你們在聯大反對美國對臺灣的立場,勢必增加美國確保臺灣不為中共所奪的困難。假使美國已把臺灣當作完全是中國領土看待,派第七艦隊進駐臺灣亦將失去理論上的依據。”
  蔣介石不理會美國的“苦衷”,指示“外交部”官員發表談話雲:臺灣問題屬于中國內政,聯合國無權討論。
  周恩來也代表中國政府嚴正聲明:
  依據《開羅宣言》,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歸還中國,這些業已決定的領土問題,完全沒有重新討論的理由。
  美國因海峽兩岸一致反對,又因其主要盟友英國欲就香港問題與中國政府磋商,並不明確支持美國的提案,為防陷入尷尬境地,只得指示其在聯大的代表奧斯汀,要求暫緩討論“臺灣問題”。11月15日,聯大投票通過了美國代表的要求。“臺灣地位未定論”胎死腹中。
  周恩來:要聯大討論臺灣停火就是制造兩個中國;
  蔣介石:聯合國討論停火和兩個中國的設想荒謬絕倫。
  先前,美、蔣為第七艦隊進駐臺灣制造的借口,是“針對亞太地區遭受共產主義侵略威脅之緊急措施”。然而隨著朝鮮戰爭的結束,美軍再賴在臺灣成了師出無名,在美國,需要制造新的“依據”;在臺灣,仍需要美軍的保護。據此,于1953年3月起,雙方開始籌謀所謂的《共同防禦條約》。
  其間發生了分歧,新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和國務卿杜勒斯,把共同防禦的范圍限于臺灣及澎湖列島,而不包括金門、馬祖等大陸沿海島嶼。其用心是:臺灣、澎湖曾割讓給日本,二戰結束後由蔣介石收回,金門、馬祖等則一直在中國管轄之下,與臺、澎的地位不同,放棄它,正好作為分離臺灣的“證據”,又甩了“累贅”。
  蔣介石則堅持,臺、澎、金、馬都是“中華民國”領土,條約中應規定美軍協防金、馬。他對來訪的美國防部長威爾遜說:金門,馬祖不僅是前哨據點,也是防衛臺灣的屏障,不存在撤退的問題,而是如何加強防務的問題。
  雙方意見相左,談判一時難有進展。
  為示固守金、馬的不可動搖,蔣介石下令向島上增兵,並出動海空軍襲擾大陸。
  9月3日,中共炮轟金門、馬祖,既以懲罰蔣軍,又以表明解放臺灣的堅定立場,第一次臺灣危機爆發。
  當時美國的戰略重點在歐洲,不願被蔣介石拖入與中共的戰爭付出重大代價,趁著臺海局勢緊張,再向蔣介石施加壓力要他放棄大陸沿海島嶼,盡快簽定《共同防禦條約》,以確保臺灣安全。蔣介石心猶不甘,討價還價,最終雙方作了一些讓步:條約正文中,美軍只限于協防臺、澎,而以秘密換文的形式,確認美軍同時協防金、馬等大陸沿海島嶼。
  1955年1月18日,解放軍解放了一江山島,19日又轟炸了大陳島,給了《共國防禦條約》有力的回擊。蔣介石慌了手腳,要求美國政府發表聲明,派第七艦隊介入大陳島地區戰鬥。
  美國政府不但拒絕了,而且要提請聯大討論臺灣停火問題,藉以制造“兩個中國”,艾森豪威爾在記者招待會上直言不諱:“把臺灣和紅色中國看作是分開來的獨立國家,互相保證安全以解決臺海危機的辦法,是若幹可行辦法之一。”杜勒斯則對臺灣“外交部長”葉公超和駐美“大使”顧維鈞說:“海峽兩岸存在著兩個中國,如同兩個德國、兩個朝鮮、兩個越國一樣。”
  在美國策動下,新西蘭代表于1955年1月28日,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了“關于在臺灣海峽實現停火”的提案。杜勒斯作說明說:“臺灣與大陸之間的衝突,是國際戰爭而非內戰,聯合國有責任作實現停火的努力。”
  蔣介石明白,接受“兩個中國”,等于宣布放棄大陸,故而極力反對,指令駐聯合國“代表”蔣廷黻:投票反對新西蘭提案。但1月31日,安理會還是決議討論新西蘭提案,並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參加。毛澤東決策,由周恩來于2月3日復電聯大主席哈馬舍爾德,拒絕出席討論“停火”會議:要聯合國討論臺灣停火,就是要把臺灣問題國際化,制造兩個中國,中國政府堅決反對幹涉中國內政的新西蘭提案。在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參加的情況下,聯合國任何有關中國的決議,都是無效的。
  蔣介石也公開指責美國分裂中國,在2月8日的“國父紀念日”上說:“大陸臺澎均我土地,中華民國領土不容任何人割裂,聯合國討論停火和兩個中國的設想荒謬絕倫。提出此主張之民主國有不守正義,不講公理,係趁人之危落井下石之自私自利之舉。”2月14日又在對中外記者談話中,再次嚴申了一個中國立場:“在四千余年中國歷史上,雖間有賣國賊勾結敵寇叛亂之事,但中華民族不久終歸統一,國民政府決不放棄‘漢賊不兩立’之立身報國立場!”
  海峽兩岸同時一致摒斥新西蘭提案,並得到蘇聯等國的支持,安理會于是無限期擱置討論,美國企圖通過聯合國討論“停火”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又以失敗而告終。
  毛澤東運籌帷幄,援蔣抗美,幫助守好金、馬。
  蔣介石反對“劃峽而治”拒絕放棄金門、馬祖。
  第一次臺海危機過後,蔣介石加緊經營反攻大陸的前哨陳地金門、馬祖,把相當數量部隊部署在這兩個島上。1958年7月中旬,他受美國入侵黎巴嫩的鼓舞,在東南沿海制造緊張局勢。為回擊臺灣挑釁,8月23日,解放軍開始萬炮齊轟金門島,雙方海軍也曾幾度交戰,舉世矚目的第二次臺海危機爆發。
  8月27日和9月4日,蔣介石兩次要求美國以武力阻止解放軍對金門的攻擊,並對金、馬的運補軍需提供護航。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同意為蔣軍運補護航,但不同意美軍介入臺海戰事,以免不能自拔。故而老調重彈,敦促蔣介石從金門、馬祖撤軍,讓出金、馬以換取中共停火,在海峽之間確定一條界線,與中共“劃峽而治”。
  蔣介石即表反對,美臺矛盾由是公開化。9月30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與報界談話批評蔣介石:“美國早就認為,把為數眾多的部隊部署在金門、馬祖是相當愚蠢的,而繼續駐扎在那里更是不明智的。”蔣介石反唇相譏:“杜勒斯先生只是單方面的聲明,因此我的政府沒有任何義務來遵守它。”
  毛澤東運籌帷幄,作出了暫不解放金門、馬祖的重大決策,意在加深美蔣矛盾,不使美國的“劃峽而治”圖謀得逞。遂于10月6日以國防部長彭德懷的名義宣布:金門軍民供應缺乏,饑寒交迫,難為久計。為了人道主義,從10月6日起,暫以7天為期,停止炮擊,你們可以充分自由地輸送供應品,但以沒有美國人護航為條件,如果護航,不在此例。
  美國為逼使蔣介石就范,達放棄金、馬“劃峽而治”,在10月8日宣布停止為蔣軍護航。
  這使蔣介石大為惱火,10月14日在接受《泰晤士報》記者採訪時回駁雲:“政府對于外島決不撤退,準備隨時以更堅強的反擊對付武力的進攻。金、馬是臺灣外圍屏障,其重要防線地位決不可改變。”他還偕宋美齡前往金門視察,又派蔣經國慰勞金門守軍,以此向美國表示:堅守金、馬,“劃峽而治”絕無余地。
為調整美臺關係,促使蔣介石接受“劃峽而治”,由杜勒斯親自出馬,利用中共延長停止炮擊2個星期的機會,去臺灣與蔣介石會談,他稱“此行為完成和平使命。”
  10月20日,當杜勒斯飛臺途中在阿拉斯加停留時,毛澤東又出奇計,下令恢復炮擊。拿他的話來說是:“我們現在的方針是援蔣抗美,堅決反對兩個中國陰謀。杜勒斯現在到臺灣,如果我們不炮擊金門,那實際上聯美壓蔣;我們炮擊金門,打亂了美國的陰謀,打亂了他的計劃。”
  誠如毛澤東的預見,恢復炮擊使杜勒斯的“和平使命”破產,且看他無奈何的自供:“這次去臺灣,我原相信並希望是一項和平使命,因為一周前中共宣稱,至少再停止攻擊二周,在那種情形下,我去臺灣商談是有益的。而今,如果共產黨恢復炮擊是企圖達成他們的政治目的,那麼我們在臺北所商討的事務,其范圍及性質自將與在停火的情形下不同。”
  于蔣介石而言,解放軍恢復炮擊,使他足有證據地對美國人說:停火和平不可能。他也因此有了固守金、馬的口實。
  10月25日,中共又宣布以後逢單日打炮,雙日不打炮,“使大小島嶼上的軍民都得到充分的供應,以利你們長期固守”。還提醒臺灣當局:中國人的事只能由我們中國人自己解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這一點我們是一致的。美國人強迫制造兩個中國的伎倆,全中國人民,包括你們和海外僑胞在內,是絕對不允許其實現的,希望你們不要屈服于美國人的壓力隨人仰俯,喪失主權,最後走到存身無地,被人丟進大海里去。
  隨著時間推移,單日打炮也不是逢單必打,打也只是象徵性的,傳統節日又是停止炮擊,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兩岸局勢漸趨緩和。蔣介石發現中共並無渡海攻取金、馬的行動,緊張的心理松馳,增強了守好金、馬的信心,也以此作為拒絕美國要他放棄金、馬的理由。
  毛澤東稱炮轟金門“是幫助蔣介石守好金門”,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兩岸形成了對付美國的默契。
(來源 搜狐新聞)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