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我軍擊落臺灣偵察機過程
時間:2002-06-04 16:57 來源:
莫斯科出版的《俄羅斯報》2001年5月17日發表記者瓦西里-阿隆發自明斯克的報道,首次披露我國曾于1959年10月用蘇制火箭在北京上空擊落美制臺灣間諜偵察機。當年的蘇聯軍事專家維克多-斯柳薩爾向記者詳細介紹了此次事件的全過程。
向中國提供火箭裝置1959年,中國準備隆重慶祝建國10周年。在此之前,中國政府請求蘇聯領導人幫助,在節日期間保護北京的空中安全。因在此之前,美制臺灣間諜偵察機經常在中國高空飛行。當時,蘇中關係非常好,蘇聯領導人欣然同意提供5套“C—75”火箭裝置,這種裝置能夠擊中22公里高空的目標,蘇聯還同意派出一個技術分隊,指導中國軍人。
蘇聯制造這種能擊中高空目標的火箭係統,也沒幾年。“C—75”火箭係統1951年制成,1955年5月開始裝備部隊。用56個火箭裝置將莫斯科圍了兩圈。每個裝置可以擊中20個飛行速度為1250公里、距離為35公里、高度為27公里的目標。這些裝置都深置于地下,因而也是固定的。1958年蘇聯防空部隊第一次裝備了移動式防空火箭,這就是“C—75”。
1959年4—5月間,蘇聯軍事專家已經在訓練中國軍人使用最新的防空武器了。中國軍人年輕,都受過高等教育,但畢竟沒有實戰經驗。根據北京的要求,蘇聯政府派出了3位軍事專家。他們是操作“C—75”火箭的斯柳薩爾上校、佩茨科工程師和加爾金工程師。
這3位專家6月中旬到達北京。接著他們開始確定部署火箭裝置的地點,安裝整個火箭係統,完成各項調試工作。這時,中方提出對設定的靶子進行一次試射,于是急忙用飛機從蘇聯運來了靶標,在戈壁灘上進行試射,結果是5發5中,令人欣慰。
9月下旬,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向國防部長,國防部長又向上級領導報告說,對首都的防空工作已經部署完畢。蘇聯專家也通過專家組長向蘇聯政府做了相同內容的報告。
節前,中方向斯柳薩爾提出,一旦有臺灣偵察機飛入大陸上空,他應該立即來到指揮所,提供咨詢,並協助操作火箭的發射。莫斯科對此要求表示同意。
10月1日到4日,一天天地過去了,平安無事,什麼也沒有發生。5日淩晨約6時,一架飛機從臺灣一軍用機場起飛,向大陸方向飛來。15—20分鐘後,一輛汽車已開去接斯柳薩爾。等他到達機場時,臺灣偵察機已經過福建省向南京方向飛去。當離北京還有500—600公里時,飛機掉頭飛往上海方向,然後消失在海面上。
當時在分析這一事件時,大家真是不得要領。難道美國已經偵察到北京部署防空火箭了嗎?沒有回答。一連3天,臺灣方面沒有任何動靜。
擊落臺灣間諜飛機
可是到了7日那天,還是早晨6時左右,一架臺灣間諜偵察機升空,往大陸方向飛來。中國的殲擊機已從南海的空軍基地起飛,跟蹤攔截。這次情況不了。美制臺灣間諜飛機不掉頭,不改變航向,直飛北京方向。離中國首都還有400—500公里時,斯柳薩爾建議火箭部隊進入戰鬥狀態。指揮所在敵機離北320公里處發現了目標。
已經到了千鈞一發的時刻,需要下決心,是打還是不打。經請示後得到當時中國國防部長的指示:“若有摧毀敵機的完全把握,就開火;如沒有把握,就別開火。”已經來不及考慮,斯柳薩爾說:“請向部長報告,我們有此信心。”這樣才發出了開火的命令。
敵機離北京只有約200公里時,斯柳薩爾命令第五分隊將火箭瞄準目標。臺灣偵察機的飛行距離已是115公里,飛行高度為20300米,還在繼續升高。當這個空中間諜離北京只有100公里時,火箭已做好了發射準備。在指揮所里聽到了發射分隊指揮員的報告:“目標已經看到,正用手操作,距離95……”後來分隊改為自動跟蹤。當敵機離首都僅41公里時,發射第一枚火箭;40公里時發射第二枚;39公里時發射第三枚。
火箭從發射到擊中目標需40—45秒。指揮所里一片寂靜。接著每隔2—3秒鐘傳來一聲報告:“第一枚,擊中。”“第二枚,擊中。”“第三枚,擊中。”此時,大家才松了一口氣,但要慶祝成功還為時尚早。要求發射分隊報告目標高度。報告稱:“高度18公里,15,10,5,3……”
中國人民解放軍司令同蘇聯軍事專家等一起乘直升機飛往能找到敵機殘片的地方。當他們飛近時,只見當地的十幾個民兵已將這個地方團團圍住。從殘片散落的情況看,敵機被火箭擊中後立即炸得粉碎,碎片散落在方圓5—6公里的范圍內。一個飛機機翼上留下了2471個穿孔。被擊落的飛機是美國制造的RB—57D雙引擎遠程偵察機。
40多年後秘密揭開
為了不泄露中國已有最新的防空火箭技術,中蘇兩國領導人商定,關于用蘇制火箭擊落美國偵察機一事不予公開報道。可是臺灣媒體報道說,它的一架RB—57D偵察機在訓練飛行時失事,在東海墜毀。新華社接著發出以下消息:“北京10月9日電10月7日上午,一架美制RB—57D臺灣偵察機為了挑釁進入華北領空,被我人民解放軍空軍部隊擊落。”怎麼擊落的,用什麼武器擊落的,為保密起見,只字未提。
同年12月,斯柳薩爾結束對中國的短期出差後回國。今天,事情過去40多年,這位退休炮兵少將對此事仍記憶猶新。他沒有忘記曾經幫助過中國,中國也沒有忘記他。在中國駐白俄羅斯使館舉行的慶典活動中常能見到這位蘇聯軍事專家的身影。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