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解放臺灣到和平統一
時間:2001-04-17 11:38 來源:
對于臺灣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來說,70年代是一個醞釀著巨變的時期。
從國際形勢看,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臺灣當局竊據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長達22的歷史從此寫下句號,西方帝國主義對社會主義中國的封鎖被撕開一個大口子。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訪華,簽署聯合公報,中美關係走上實現正常化的軌道。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中日兩國正式建交。日本政府在《中日聯合聲明》中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重申,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1975年12月,福特總統訪華,中美兩國進一步加深了了解,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和往來日見密切。1978年8月,中日兩國在聯合聲明的基礎上進一步締結和平友好條約,兩國關係進入新的歷史階段。1978年12月,中美兩國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兩個意識形態迥異、長期處于敵對狀態的大國終于實現了關係正常化。卡特總統12月15日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宣讀了《中美建交聯合公報》全文。在“建交聯合公報”中,美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1979年1月1日,美國政府正式通知臺灣當局,結束雙方的所謂“外交關係”,1980年1月1日起終止美臺“共同防禦條約”,在四個月內從臺灣撤出全部軍事人員,從此以後,美國只同臺灣保持沒有外交關係的“商務、文化及其他關係”。加入聯合國和中美、中日建交,是新中國外交取得的重大勝利,結束了中國被封鎖和孤立的局面;同時,也為中國政府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在兩岸的政治較量中,天秤已經向大陸一方傾斜。
從臺灣島內形勢看,1975年4月,“一代梟雄”蔣介石在留下“處變不驚,莊敬自強”的自欺欺人的箴言後命喪慈湖,蔣經國出掌國民黨最高權力。蔣經國面臨的形勢是嚴峻的。經濟上,石油危機的衝擊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使臺灣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成為歷史,臺灣經濟發展速度明顯趨緩;政治上,國民黨的軍事獨裁統治難以為繼,黨外反對勢力迅速壯大,並開始向國民黨發出挑戰,連續發生了1977年的“中壢事件”和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外交上,被驅逐出聯合國和尼克松訪華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日漸顯現,與其繼續保持所謂“外交關係”的“建交國”越來越少,臺灣當局再次像1949年一樣,淪為“國際孤兒”。面對嚴峻的內外形勢,蔣經國不得不採取措施,“革新保臺”,包括逐漸培養、起用臺灣省籍人士,以平衡矛盾衝突,緩解政治緊張局勢。但逐漸推行“本土化”政策可能產生的後果,尤其是國民黨老一代的日漸凋零,又迫使蔣經國不得不考慮臺灣的未來走向和如何維持“一個中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政策,妥善處理臺灣與大陸的關係。隨著歲月的流逝,1949年跟隨國民黨去臺的大陸籍老兵及其親屬的思鄉之情日濃,要求兩岸統一、早日結束人倫悲劇的呼聲越來越高漲。這一切,都給蔣經國構成了極大的壓力,也為改善兩岸關係提供了深厚的民族感情的基礎和有利的條件。
祖國大陸的形勢也在70年代後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76年4月、9月,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政治家相繼辭世。10月,以江青為首的“四人幫”反黨集團被粉碎,鄧小平這個“打不倒的小個子”再次復出,中國共產黨開始逐漸全面撥亂反正,將十年“文革”顛倒的是非再顛倒過來。粉碎“四人幫”後,經過兩年的摸索和徘徊,1978年12月下旬,中國共產黨召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深刻總結了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果斷摒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恢復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組織路線,決定將全黨和全國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全會公報在提到臺灣問題時,首次用“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實現統一大業”代替了“解放臺灣”的提法。十一屆三中全會不僅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轉折點,也是我黨對臺方針政策和兩岸關係發展的一個轉折點。根據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實現四個現代化的要求,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從此調整了“解放臺灣”的方針政策,確立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的新時期對臺方針政策。
1979年1月1日,國防部長徐向前發表聲明,宣布自即日起,中國人民解放軍停止對大金門、小金門和大擔、二擔等島嶼的炮擊。
同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指出:“早日實現祖國統一,不僅是全中國人民包括臺灣同胞的共同心願,也是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人民和國家的共同希望。
“目前祖國安定團結,形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在大陸的各族人民,正在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而同心戮力。我們殷切期望臺灣早日歸回祖國,共同發展建國大業。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已經表示決心,一定要考慮現實情況,完成祖國統一的大業,在解決統一問題時尊重臺灣現狀和臺灣各界人士的意見,採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辦法,不使臺灣人民蒙受損失。
“我們寄希望于1700萬臺灣人民,也寄希望于臺灣當局。臺灣當局一貫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反對臺灣獨立。這就是我們共同的立場,合作的基礎。我們一貫主張愛國一家。統一祖國,人人有責。希望臺灣當局以民族利益為重,對實現祖國統一的事業作出寶貴的貢獻。
“臺灣海峽目前仍然存在著雙方的軍事對峙,這只能制造人為的緊張。我們認為,首先應當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臺灣當局之間的商談結束這種軍事對峙狀態,以便為雙方的任何一種范圍的交往接觸創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環境。
“遠居海外的許多僑胞都能回國觀光,與家人團聚。為什麼近在咫尺的大陸和臺灣的同胞卻不能自由來往呢?我們認為這種藩籬沒有理由繼續存在。我們希望雙方盡快實現通郵通航,以利雙方同胞直接接觸,互通信息,探親訪友,旅遊參觀,進行學術、文化、體育、工藝觀摩。
“臺灣和祖國大陸,在經濟上本來是一個整體,這些年,經濟聯係不幸中斷。現在祖國的建設正在蓬勃發展,我們也希望臺灣的經濟日趨繁榮。我們相互之間完全應當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這是相互的需要,對任何一方都有利而無害。”
這是一篇站在歷史民族高度、飽含同胞深情的鴻文,是祖國政府和人民向睽離了30年的海峽對岸骨肉同胞發出的回家的呼喚。《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臺方針政策已作出由“解放臺灣”到“和平統一”的重大調整,海峽兩岸關係的歷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