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1930年代南北軍閥實力遠超蔣介石 為何倒蔣失敗?

時間:2011-01-19 14:18   來源:百年潮

  胡漢民等企圖成立政府與南京抗衡,但終成泡影

  西南方面雖然積極準備成立政府,出兵北上,但並未能實行。其原因,7月10日前後西南方面曾致電傅覺民説明:“此間討蔣,本已一致,只因軍事、財政略有困難,故軍事當局稍有躊躇,現已積極促開新局。”11日,再致一電,較前電説得更為具體,略雲:

  此間剿共,因相持千余裏,未能一時將軍隊抽回,加以金銀價本年起落太鉅,金融發生恐慌,遂致未能即時成立政府,宣佈討蔣。倘今後剿共仍成相持之局,將來即由閩、桂出師,湘、浙原定計劃決不變更,請促各方一致奮起。千夫所指之蔣,決無不倒之理也。

  當時,陳濟棠週旋于兩種政治力量之間,既支援胡漢民等反蔣,又接受蔣介石的“剿共”指令。當年6月1日,陳通電就任“剿匪”軍南路總司令,佈置對中國工農紅軍作戰。本電所稱因“剿共”“未能一時將軍隊抽回”,以及所謂“金融發生恐慌”,均指陳濟棠。看來,陳濟棠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因此,胡漢民等不得不將希望轉寄于福建、廣西方面分別出兵,實行進軍湖南、浙江的計劃。

  然而,世事如白雲蒼狗,在接連給華北方面發過兩通令人沮喪的電報後,胡漢民等卻突然派人到天津,給華北實力派送來了一連串令人振奮的好消息。陳濟棠的態度堅定了,與陳銘樞、李濟深、李宗仁的緩急之爭也由於胡漢民的調停而解決了。不僅如此,陳濟棠還派人到香港表示,歡迎胡漢民入粵,組織政府。7月21日,傅覺民致電楊愛源雲:

  關於倒蔣抗日,伯南(陳濟棠)與真如(陳銘樞)、任潮(李濟深)、德鄰(李宗仁)素來主張緩急不同,因胡漢民之從中調處,近已完全一致。伯南昨已派林翼中來港,謁漢民表示決心,歡迎漢民入粵,主持大計。胡漢民等主張于最近期間組織政府,陳濟棠表示唯命是聽。據來人言,西南政府不久即可組織,胡漢民不久即可入粵主持一切。

  消息既然如此之好,韓復榘便首先積極起來,他表示:只要西南方面有具體辦法,他“可起而響應。”

  其後,胡漢民、李宗仁等一再給傅覺民來電,聲稱“正積極籌備”。7月26日,胡漢民、蕭佛成、鄧澤如、鄒魯聯名致電楊愛源稱:“此間一切籌備已妥,日內即可發表。”胡等並稱,已致電閻錫山。8月4日,傅覺民電閻錫山稱:“在津諸同人對我公之為每人平均深讚佩,除逕電我公外,並祝代為達意”。

  然而好景不長,過了幾天,西南方面又來電稱:“大計已定,不日發動,但因陳濟棠一人關係,至今仍不能有所表現。”原來,問題還是出在陳濟棠身上。

  30年代初期,陳濟棠遊移于反蔣與擁蔣之間。一方面,他挾胡漢民以自重,對蔣保持半獨立狀態;另一方面,他又不願真正擁胡,以免胡等威脅他的地位。對此,後來李宗仁分析説:“陳濟棠盤據廣東,儼然是嶺南之主。如在廣東組織政府,則黨中元老以及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人將接踵而至,這樣則抗日反蔣未成,而陳濟棠先已失去其在廣東惟我獨尊的局面。”這一分析頗為中肯。

  西南方面既不能出兵北上,華北和各地的反蔣實力派自然不敢輕動。作為地方實力派,其中除部分人確實具有愛國思想,如馮玉祥外,其他不少人並無固定的政治主張,而是以割據和自保作為最高利益。為了自保,反蔣可,擁蔣亦可,抗日可,親日亦可,完全視形勢和條件是否于已有利而定。8月5日,馮玉祥因勢單力孤,被迫交出察哈爾省大權,回泰山隱居,華北的抗日反蔣潮流暫時沉寂。

  反蔣抗日乎?團結禦侮乎?

  為了使華北實力派不致過於失望,9月下旬,唐紹儀、蕭佛成、鄧澤如、陳濟棠、李宗仁、鄒魯以西南政務委員會名義聯名致電北方將領,堅持必須討蔣才能抗日。電稱:

  今日國勢阽危已極,始為日本暴力所侵陵,繼為蔣日密謀勾結所危害,亂亡之禍,不可終日,故必討蔣始足以抗日,始足以救亡,已為舉國所公認。或有以國難方殷,宜協力禦侮,而不宜自起糾紛者,此其自誤誤國,特為南京政府精誠團結,共赴國難之口號所蒙蔽,蔣氏反而利用國難,排除異己,賣國家以求獨裁,自難再事容忍。

  從本電看,當時國民黨內部也存在著兩種意見,一種是“討蔣始足以抗日”,一種是“協力禦侮”。胡漢民等堅持前者反對後者;要轉移到後者方面來,還有一段過程。

  日本帝國主義分子一方面不斷製造侵華事件,企圖擴大侵略;另一方面則扶持反蔣勢力,企圖混水摸魚,以華制華。日本軍方和特務機構有專人做胡漢民等西南派的工作。從閻檔看,塘沽協定簽字後不久,日方就表示:“願助西南倒蔣。”7月,日本方面宣稱,蔣雖讓步,日本仍不願從此了事,以後當變更方略,與蔣為難。8月中,又向華北派表示:“凡係確實倒蔣分子”,均將加以援助。在日方一再拉攏下,西南派中一度有聯日的主張。1O月14日,傅覺民致電山西稱:“西南年來以為倒蔣抗日並重,近來已變更主張,以為倒蔣必須連日。”不過,由於胡漢民等堅持民族大義,西南派中的聯日主張沒有成為主流。北方的方振武等更是寧可失敗也拒絕和日方妥協。

  福建方面決定甩開廣東,聯絡廣西,但最後只能單幹

  在南北反蔣潮流先後沉寂之後,福建方面不能忍耐了。李濟深、陳銘樞等決定甩開陳濟棠,與廣西合作。他們先後派人北上稱:“陳濟棠倘真不幹,彼等將推李宗仁為西南軍事首領,積極討蔣。”資料表明,這以後,福建方面和閻錫山的談判也似乎相當圓滿。閻錫山提出注意對日外交、迎接張學良回國兩點,福建方面完全接受。10月21日,傅覺民致電山西雲:“閩雖一隅,而其勢甚壯,寧府已乏善處之方。”“若再遷延日久,桂、粵亦將另有舉動,而華北之孫(殿英)、韓(復榘),聞亦將有同情之表示。”形勢似乎又樂觀起來。

  果然,過了兩天,李濟深就派人通知華北各反蔣派系:閩桂聯盟已經形成,經濟問題也解決了。10月23日,傅覺民致電山西稱:

  李與真如(陳銘樞)、李宗仁等已結合一致,得華僑經濟之助,在閩、桂組府,暫不要黨。先連合南北實力派,共同推動現在僵局。

  11月20日,福建事變爆發。但是,由於它另建國號,另建黨派,並且聯合共産黨,因此,遭到胡漢民、陳濟棠等人的反對。陳濟棠後來回憶説:“佘審度其所作所為,既不尊奉總理,又不要黨,實感無限驚異,故當事變發生後數日,余即在西南政務委員會,提通過反對此次事變之議案。當會議進行之際,李宗仁曾持異議,謂不可遽而通過,主張暫時靜觀其變,余事先已接獲情報,謂李宗仁與閩方已早有默契,今觀此而益信,余遂決意及早表明余之態度,故不顧李之反對,力主通過,眾亦贊成。”

  胡漢民等雖不願與福建方面合作,但仍企圖利用福建作為王牌,逼迫蔣介石與汪精衛下臺。12月8日,傅覺民致電山西稱:

  黃建平昨日返津,謂兩廣實力派與元老派已商妥一種挽救時局及逼蔣、汪下野辦法,特派代表北來,向各方商洽,過濟時與韓晤商,韓極端贊同,並由趙式中代表隨同赴並。

  黃建平,廣西李宗仁的代表。從本電看,胡漢民等已將該計劃付之行動,聯絡過韓復榘,並準備進一步聯絡閻錫山等。12月14日,傅覺民偕同黃建平、趙式中到達山西。只不過蔣介石迅速對福建方面取得了軍事勝利,胡漢民等人就無計可施了。

  孫殿英孤軍西進,也失敗了

  在長城抗戰中,孫殿英所部有較好表現。馮玉祥成立察哈爾抗日同盟軍期間,南京政府一直竭力防範孫部參加同盟軍。6月15日,蔣介石接受何應欽意見,任命孫殿英為青海西區屯墾督辦。同盟軍失敗之後,蔣介石進一步加緊了對華北、西北異己力量的防範。孫殿英與陜西實力派楊虎城陸續派人到天津,聯絡各方反蔣力量。孫、楊的代表都表示:自馮玉祥下野後,處境日益惡劣,決心共同討蔣。孫殿英的代表並稱:已多方請人與韓復榘接洽,“盼切實結合,造成一新局面”。

  胡漢民的新計劃失去實施可能,孫殿英的聯合韓復榘、開拓新局面的計劃也因故未能成功。11月下旬,孫殿英與馬佔山聯合,準備進軍西北。其後,部分原東北義勇軍投入孫部,但馬佔山並沒有參加。孫殿英西進之後,原計劃與楊虎城聯盟,打下蘭州,以便胡漢民在當地建立反蔣政府。不過,孫部在到達寧夏后也很快失敗了。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