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臺灣意識的主體特徵與中國意識之關係(一)
時間:2001-04-10 16:15 來源:
臺灣人就是中國人,臺灣人民的思想意識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這一事實決定了臺灣社會意識必然呈現中國意識為主體意識的特徵。中國意識是臺灣與祖國大陸實現統一的心理基礎,是抵制“臺獨”的最深厚力量。為完成統一大業,中共中央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再三強調“寄希望于臺灣人民”。臺灣島內統獨各派也紛紛打著民意牌。那麼,臺灣人民是一種怎樣的心態?臺灣人民的思想意識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意識是臺灣社會意識的主流,這就是統一的心理基礎。
一、中國意識是臺灣社會意識的主體
社會意識,通俗地說,是指社會生活中一般人的意識或心理,文化條件是影響社會意識的一個主要因素。臺灣的社會意識取決于臺灣人民的心理意識。臺灣人民的心理意識,尤其是民族意識、民族感情等,又取決于他們屬于中華民族、傳承中華文化這一事實。因為不管是什麼時代、什麼國家、什麼民族的人民他們所由以成長的思想意識氛圍或者說精神文化環境,都是在他們生前就已經由前代人創立並形成了的,這就是傳統的思想文化和傳統的民族精神。不管是自覺還是不自覺,也不管是願意還是不願意,他們都要受到這種氛圍或環境的浸染,在這種浸染中發育成長,正如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賴以生存的生產力和社會關係一樣,他們同樣不能選擇自己所由以發育成長的思想意識氛圍和精神文化環境。臺灣人就是中國人,臺灣人民世世代代傳承著中國文化,所以,臺灣人民的心理意識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臺灣社會意識必然呈現出這樣一個特徵─“中國意識”是主流。
中國意識就是祖國意識,是指臺灣同胞從文化心理上對祖國的認同,認為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人就是中國人,臺灣和大陸必須統一。中國意識是在民族意識、民族精神的基礎上衍生而來的,實質上是民族意識、民族精神在當代臺灣特殊歷史條件下所賦有的具體內涵。斯大林說:“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這里的中國意識是從中華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質角度而言的。臺灣人民具有中國意識,是由臺灣人民屬于中華民族決定的。
從地緣上看,臺灣自古是中國一部分。
據臺灣史學家考證,臺灣與大陸的土地,本是同一結構,臺灣初為半島,後因地層變動,局部下陷,形成了臺灣海峽,臺灣便成了四面環水的海島。戰國初期成書的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地理書《尚書.屬貢》,就有關于臺灣的記載:“淮海惟揚州……島夷卉服,厥篚織貝”。“島夷”指的就是臺灣。到了隋唐,大陸和臺灣的接觸更頻繁了。宋元兩代開始在澎湖、臺灣建官設治。南宋有記載:“泉(州)有海島,日澎湖,隸晉江縣。”元世祖忽必烈,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臺灣、澎湖等島嶼,隸屬福建省泉州同安縣(現在的廈門)。宋元兩代在澎湖、臺灣的設官建治,說明早在十二、三世紀,臺灣就已經正式列入中國的版圖。明代後期,到臺灣的漢人日益增多,到了清朝,為了加強防務,在1884年中法戰爭之初,清政府派劉銘傳為臺灣防務大臣。1885年劉銘傳任命為臺灣省第一任巡撫,省城設立在彰化境內。臺灣由此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光復,中國恢復了對臺灣的主權。
從血緣上看,臺灣人就是中國人。
佔臺總人口98%的臺灣人源于自南宋開始的大陸移民。根據1990年底臺灣主計處統計資料分析,當時臺灣2039萬人口的血緣來源情況是:K近二、三百年來從福建漳(州)、泉(州)移民的閩南人後裔約1450萬人,佔臺灣總人口71.1%;L近二、三百年來陸續從廣東的梅縣、潮汕一帶移民臺灣的客家人後裔約290萬人,佔臺灣總人口的14.3%;M1949年前後從大陸各省隨國民黨政府去臺灣的軍民及其後代約270萬人,佔臺灣人口的13.5%;N統稱高山族的9個原住民族,約34萬人,佔臺灣總人口2%弱。而且,高山族的祖先一部分也是直接從中國東南沿海去臺的百越族,只有一部分來自馬來西亞、印尼。而前三部分人,佔總人口98%。至于因日本人、荷蘭人、西班牙人等外民族入侵臺灣,也只有極少數的臺灣人與之通婚而帶有異族血統,這在世界各國都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根本改變不了臺胞的漢族血統。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