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淺析臺灣意識的主體特徵與中國意識之關係(二)

時間:2001-04-10 16:14   來源:
  從文化上看,臺灣與大陸文化同根。

  據近代考古學家在臺灣發掘的大批新石器時代文物,證明臺灣的原始氏族文化與祖國大陸的中原文化是同一係統。中國大陸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是經過沿海地區再傳到臺灣去的。隨著大陸與臺灣的聯係逐漸頻繁,中國文化便開始大量傳入臺灣。臺灣有文字的歷史,是從大陸人民到達臺灣開始的。當漢民族移居開發臺灣時,也把漢文化帶到了臺灣,在臺灣生根發芽。明代,臺灣文化與大陸文化形成一個統一體。鄭成功渡臺之後在臺灣建立了當時在中國大陸普遍實行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明朝的尊孔祟儒、科舉進士這一套文化制度便在臺灣全面實行起來,這也為中華大文化在臺灣的傳播奠定了基礎。1683年,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土+爽)歸服清政府。在以後長達212年的時間里,清王朝逐步在臺灣健全中國內地模式的政權結構,到19世紀中期,“臺灣西部已開發地區內地化運動幾已完成,非僅設官分治與中國本部十八省相同,甚至地方官亦大多是科舉出身。民間的價值判斷與社會習俗均以儒家道德標準為主。”其表現形態近似于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文化體係。也就是說,臺灣與大陸,不但在政治上實現統一,在文化上也完全一體化。臺灣文化之根在大陸,任何力量都無法切斷、否認。
  總之,臺灣人屬于漢民族,享有中華文化,這就決定了臺灣社會意識的中國意識特徵。中國意識是臺灣社會的主流意識,這一結論也可以從臺灣社會意識的歷史發展過程得到證明。
  17世紀以前的臺灣,只有現稱為高山族的九個原住民族。他們分別以部落群居,長期與世隔絕,形成了該民族的文化習俗和思想意識。17世紀以後,福建省南部和廣東省東部的漢民族開始向臺灣移民。到19世紀末,臺灣社會已形成漢族移民佔90%以上的漢族社會。他們把福建、廣東故鄉的文化、風俗、習慣帶到臺灣,成為臺灣社會意識的基礎。這個時代的臺灣人的意識,和故鄉福建、廣東人民的意識是相似的,保持著中國文化傳統。
  在17世紀中葉(1624─1662年),臺灣人遭受荷蘭人38年的侵佔,荷蘭人從歐洲帶來了基督教,發展了海外貿易,但因人數不多,又屬異族,所以對臺灣人並未發生多少影響。臺灣人稱荷蘭人為“紅毛番”,思想格格不入,中國意識有增無減。所以,就有1652年漢人郭懷一率萬人驅逐荷蘭殖民者,舉行大起義,又有1662年支持福建閩南祖家來臺灣的鄭成功,驅逐荷蘭入侵者,收復臺灣的民族革命鬥爭。
  在清王朝統治臺灣的212年間,臺灣人民和祖國大陸人民的意識是一致的,即面對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表現出強烈的反對外來侵略的愛國意識。由于臺灣地處中國東南海疆,是全國第一大島,其特殊的戰略地位決定了她是反對外來侵略的前沿陣地。1841年、1842年鴉片戰爭時,英國軍隊侵入臺灣的三沙灣和大安港;1884年中法戰爭時,法國軍隊佔領臺灣的基隆、淡水;1894年中日戰爭,臺灣被割讓日本。從1841年一直到1948年,以漢族為主體的臺灣人民同外國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者對臺灣的侵略活動進行了長達100多年的、從未間斷的、不屈不撓的鬥爭,這充分證明了臺灣人民反帝愛國的中國意識十分強烈。
  臺灣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者對臺灣進行殖民統治的50年鬥爭史,是臺灣社會意識中的中國意識起主流作用、支配作用的集中的典型的表現;盡管日本殖民者長期大力推行皇民化運動,強迫臺灣人民改日本姓,講日本話,極力摧殘中國文化,臺灣人民的中國意識依然沒有改變。臺灣被日本佔據的前20年,武裝抗爭持續不斷,數十萬臺灣人民為不當亡國奴而英勇犧牲了。武裝鬥爭失敗後,臺灣人民通過群眾基礎極其廣闊的臺灣文化協會、農民組合等活動繼續進行傳承中國文化活動和抗日愛國鬥爭,直到臺灣光復。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光復之時,臺灣人民慶祝勝利,迎接祖國軍民的狂熱表現,證明了日本皇民化運動的失敗,證明經歷了長達50年之久的殖民統治、臺灣人民的那顆中國心始終不渝。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