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臺灣意識的主體特徵與中國意識之關係(三)
時間:2001-04-10 16:13 來源:
中華文化被臺灣人民世世代代傳承下來,決定著臺灣人民深層的心理結構。臺灣學者王宇清對臺灣人民的精神性格與傳統文化的淵源進行了詳盡論述:中華文化鑄成“居民耐勞、互助、盡其在我的精神”,臺灣人民“家風世襲,故而無不刻苦耐勞,團結互助”;中華文化“講公理,愛好和平,不侵略他人”,“臺灣同胞亦然……所以臺灣往古,多有盡我、愛人、和平是尚的史事”;中華文化“多有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傳統風習”,“故臺灣同胞樂于施舍、樂于助人”等等,更頌揚了臺灣人民世代相傳“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意識和民族精神。凡此等等,都說明臺灣人民的心理意識,尤其是民族意識根源于傳統文化。
中國意識即民族意識,在當今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又賦于其特定的主題?一盼望祖國和平統一。主題的具體內容如下:
(一)愛國意識: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人就是中國人。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臺灣人民有著光榮的愛國傳統,在多災多難的歷史上,臺灣人民為維護祖國的獨立與統一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如前所述,在歷史上,臺灣人民有抵抗荷蘭入侵的堅決鬥爭,有擁護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光榮鬥爭,有反對日寇統治臺灣的長期英勇鬥爭,等等。臺灣人民的這種愛國主義強烈感情,在今天也未絲毫減弱。例如,臺灣前“總統顧問”趙耀東說:“中國人的歷史情結很重,總認為同宗吵架吵事都可以,但改名換姓絕對不可以,因為對不起列祖列宗。”“我到大陸訪問時,大陸一位領導人就對我說,如果臺灣獨立了,他不但是歷史的罪人,更是民族罪人……這位大陸領導人的想法,我相信全球大多數中國人都有類似看法。”顏元叔教授憤怒聲討“臺獨”時指出:“世界上沒有任何政府,或政客敢說臺灣不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之統一,中國之再結合,是今後歷史發展的必然方向。”臺灣人民雖歷經近百年與祖國分離之苦,依然不忘自己是中國人。對多數臺灣人來說,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是“既侮祖先,又誹謗自己。”正是這種深濃的愛國意識,使得近幾年來,數百萬臺灣民眾衝破臺灣當局重重阻擋到祖國大陸探親、旅遊尋根,進行經貿、文化等各項交流活動。臺灣人民祟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是臺灣永遠不可能從祖國分離出去的根源所在,是“中國意識”最主要的內容。
(二)群體意識:中華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
強調群體利益,反對個人至上,在個體與群體關係上,強調群體為重、為先的原則,這是中華民族歷來的文化傳統。這種重群輕己、重義輕利、克己奉公的優秀傳統培養了臺灣人民以大局為重,樂于助人,勇于犧牲的精神。對待統一問題上,臺灣人民應以民族大義為重、國家利益為重,走出狹隘的“臺灣情結”,站在整個中國的角度,化解舊仇,求同存異的基礎上求同化異,以實現祖國統一。任何以臺灣人民的福祉為借口、以生活水平的差距為理由而阻礙拖延中國統一的行為,都是違背中國文化傳統、違背兩岸人民心願的。
(三)自強意識:團結起來,共同發展,以立足于世界強國之林。
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強不息的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維護國家尊嚴、獨立與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自鴉片戰爭後百年歷史,列強的侵略與踐踏,在中國人民心中留下了慘痛的記憶。整整一個世紀,中國人民為爭取國家獨立與民族富強而苦苦抗爭,終于在1945年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收復了臺灣,又到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中國獨立了,人民獲得了解放,中華民族站起來了。目前,國際上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向中國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新形勢下,如果臺灣離開祖國,其經濟上的不獨立,決定了他必然在政治上遭人的控制。這樣,臺灣將再次淪為一個政治經濟依賴他人,遭人控制的次殖民地。正如蔣緯國所說,今天日本對外擴張用的是經濟力量,臺灣只要說一聲獨立,日本對臺灣的經濟控制,馬上就會收緊,臺灣的次殖民地日子就有得受了。他呼吁:“如果我們中國人再不能夠趕快團結統一起來,那還要繼續受外國的欺淩。”臺灣一家雜志發表評論進一步指出,對海峽兩岸而言,近來碰上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歐美日等強國,紛紛攜金帶銀登上大陸,尋找機會,百年來舉世各國,只有一個日本成功地從發展中國家變成發達國家,“整個中國能否成為‘日本第二’,未來5年、10年的發展,的的確確是最重大的關鍵,也是考驗全體中國人智慧的最重要的時刻。”所以,具有自強意識的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民,應該團結起來,共同發展,中國一定會在不遠的將來立足于世界強國之林。
(四)務實意識:臺灣的發展離不開祖國大陸。
中華文化培育了中華民族的務實精神。在這種精神培育下,形成了臺灣人民的務實性格和思維方式。今天,臺灣人民能夠從務實的角度來認識臺灣與祖國大陸的關係:臺灣的發展離不開大陸,臺灣命運與祖國大陸休戚相關。臺灣與祖國大陸的命運,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密不可分的。把臺灣孤立于祖國大陸之外的任何企圖,都只能把臺灣推向災難的深淵。蔣緯國說:“中國是一個,中華民族是一個,要發展一起發展,若不能發展的話,大家都完了,頂多是先後的問題。”臺灣自由基金會會長沈君山先生更深刻地看到了臺灣對大陸的依賴關係,他說:“臺灣人民與大陸同胞具有共同的血緣和相同的文化固不待言,就經濟來說,臺灣是一個海島,本身缺乏天然的資源,並不能構成一個單一完整的經濟體……國防亦是,臺灣本身無法形成很好的國防禦體”,“因此臺灣若要永久生存,必然要走向與大陸統一的路”這反映了臺灣人在認識兩岸關係上的務實態度。從歷史上看,臺灣是大陸移民與高山族同胞共同開發起來的,大陸人民與臺灣同胞並肩戰鬥、共同抵禦侵略,才使臺灣的尊嚴得到維護。歷史經驗告訴臺灣人民,祖國大陸榮辱盛衰影響臺灣命運和前途,中國國力的強盛是臺灣安全的可靠保證。歷史和現實都使臺灣人民深知,臺灣的生存發展離不開祖國大陸。
(五)和平意識:和平統一祖國。
祟尚和諧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培育了中華民族的中華一體、國家一統的整體觀念。臺灣人民一代一代傳承著追求和平統一、反對分裂的優秀傳統。歷史上,臺灣人民為維護祖國統一進行了前赴後繼的鬥爭。特別是日本統治50年間,臺灣同胞生死以赴,最終和祖國大陸人民一道趕走了日本侵略者,實現了統一。然而由于歷史原因,臺灣再次與祖國大陸分離。渴望和平統一是臺灣人民的心願。臺灣東海大學法學院長馮啟人說“統一已是五洲中國人相同的心願。我們不能再為分裂祖國、對月垂淚作無助嘆息。”年已八旬的郝柏村先生回祖國大陸訪問之際,還發出“但願與諸君為祖國的統一與復興而共同努力”的拳拳之聲。
總之,概括上述中國意識的內涵,歸結到一點:中國必須統一。這就是臺灣人民的民意。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