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臺灣意識的主體特徵與中國意識之關係(四)
時間:2001-04-10 16:12 來源:
“臺獨”的言論與行徑是對中國意識的背叛,因而遭到臺灣社會的普遍反對,不僅遭到臺灣人民、而且遭到國民黨中絕大多數人士的憤怒反抗和斥責。
民進黨通過“臺獨”黨綱以後,激起全島人民的憤概。首先是島內知識界群起反對“臺獨”。1991年10月,臺灣各大專院校組成“知識界反對臺獨大聯合”,“大聯合”發表嚴重聲明,表達了反對任何分裂國土的主張和誓死捍衛國家主權完整的立場;二是臺灣輿論界紛紛評擊“臺獨”。臺灣《海峽評論》雜志(1991)第十期發表題為《以全民族的智慧排除“臺獨”的出賣》的社論。社論認為民進黨的“臺獨黨綱”是違背民意的號召臺灣人民繼承丘逢甲、林獻堂、蔣渭水等先賢愛鄉愛國的傳統,克服萬難,與大陸同胞共同完成祖國統一復興中華的時代使命。臺灣《青年日報》社論指出,“臺獨”言行只證明“彼輩賣國心切”;三是島內工商界反對“臺獨”。1991年10月10日,臺灣近200個工商界、知識界團體發表聲明,指責民進黨給“安全和社會安定造成嚴重不利影響”;四是各政治團體、各黨派反對“臺獨”。1991年11月4日,臺灣63個在野黨聯合發表聲明,呼吁當局對民進黨的“臺獨”主張採取斷然措施,依法予以解散。國民黨內絕大多數人士、特別是“元老派”表達了其強烈反對“臺獨”鮮明立場。如蔣緯國說:“如果有人要在中國內挖一塊地,自成一國,這是叛亂意識。”同時,新黨也對“臺獨”進行了猛烈批判。
李登輝的“臺獨”行徑遭到臺灣人民的唾棄。李登輝任臺“總統”12年來,不僅縱容、扶持“臺獨”勢力的發展,用“奶水”養大了民進黨,而且一步步為“臺獨”分子奪取臺灣領導權鋪平了道路。1988年他拋出“一個中國、兩個對等政府”,1990年又說“中華民國是獨立主權國家”,1993年提出階段性的“兩個中國”,1994年稱兩岸是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與此同時,從1990年至1997年4次“修憲”,把所謂“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體制及其法律制度”全盤臺灣化,企圖打著“中華民國”招牌,把臺灣變成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1999年5月推出《臺灣的主張》,妄言要將中國分成“七塊”,同年7月,公然拋出“兩國論”,直至2000年的“總統”選舉中把臺灣的領導權拱手讓給民進黨。怒不可遏的臺灣人民在國民黨的選舉失敗後,連續五天聚集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大樓前、要求李登輝立即下臺。李登輝在一片討伐聲中落得可恥下場。這充分證明了“臺獨”為中國意識所不容。
總之,從臺灣社會各個層面看來,絕大多數臺灣同胞是堅決反對“臺獨”的。近幾年來,在李登輝猖狂地煸動、縱容“臺獨”勢力的情況下,1997年12月臺“陸委會”公布的一項民意調查表明,主張急“臺獨”的民族敗類也僅僅是一小撮─6.7%。即使是民進黨的支持群體中,主張“獨立”的僅佔45.8%,仍有高達四成多的人反對。上述事實充分說明“臺獨”與中國意識背道而馳。
中國能否最終統一?臺灣前途如何?已成為海峽兩岸、乃至全世界高度關注的焦點。臺灣各方面都打出民意牌,臺灣人民的心態至關重要。通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臺灣人民屬于中華民族這一事實,決定臺灣人民的心理意識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國意識是臺灣社會意識的主流。中國意識是臺灣必然歸回祖國的根本原因,也是實現“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