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蔣介石五次抵制美國分離臺灣的圖謀(一)
時間:2001-04-10 16:03 來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政府根據1943年美、英、中三國發表的《開羅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于1945年10月從日本手中接收了臺灣和澎湖列島,該地區一切事務均歸于中國主權之下。這已是不容爭辯的事實。但是不久,隨著國民黨政府對臺灣統治的危機、中國國內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及新中國的建立,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外勢力,為了保持其在臺灣及整個亞洲的利益,適應冷戰的需要,即陰謀策劃把臺灣從中國分離出去。從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的整整十年里,美國炮制出一個又一個分離臺灣的論調。國民黨蔣介石雖然依靠美國打內戰,並依賴美國的庇護偏安臺灣,但是卻堅守一個中國的立場和原則,對美國分離臺灣的言行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先後五次反對、抵制並粉碎了美國企圖分裂中國的圖謀。
一、反對“聯合國托管論”
國民黨政府接收臺灣不久,由于1947年爆發“二·二八”事件,美國感到臺灣局勢不穩,為防止中國共產黨控制臺灣,美國有關官員遂提出臺灣由“聯合國托管”的言論。雖然這一問題在當時並未成為美國政府的最高決策,但這卻是戰後美國分離臺灣的開始。
1947年3月,美國駐臺北總領事館的官員就向華盛頓建議,稱目前臺灣在“法律上”還是日本的一部分,用聯合國名義進行直接幹涉,待有了一個“負責的中國政府”後再歸還中國。這一建議不顧中國已根據有關文件正式接收了臺灣的事實,而要聯合國再行幹涉,是為“聯合國托管論”的先聲。5月,剛卸任的美駐臺副領事喬治·克爾向美國務院遞交備忘錄,明確提出為阻止臺灣可能為共產黨控制的情況發生,臺灣必須置于聯合國的監督之下。與此同時,美國一些人士還極力支持“臺獨”分子廖文毅拋出主張“臺灣由聯合國托管,爭取公民投票自決”的所謂“臺灣問題處理意見書”。同年8月,魏德邁使華時就此問題到臺灣進行調查後稱,現在“有跡象表明臺灣人對美國監護或聯合國托管是會接受的”一時間,“托管”論調四起。當時參與策劃和鼓噪“托管運動”的美國駐華機構有美國駐臺領事館、臺北美國新聞處、美國駐香港總領事館以及美聯社、合眾社等等。其中主要人物除柯喬治外,還有美國駐臺副領事卡爾、情報組長摩根和臺北美國新聞處處長卡度等人。
臺灣剛剛歸還中國,美國就企圖進行分離,此舉引起國民黨蔣介石的高度警覺。當時,上海《新民晚報》刊載文章,抨擊“托管”論調,指出,美國“野心分子”正利用目前中國的危機,積極爭取臺灣上層人士,推動臺灣“托管”。文章首次披露了魏德邁訪臺情況及美國人辦的報紙鼓吹“臺灣托管”的言論,揭露了美國在臺灣建立空軍基地的情況以及美國某些人士有關“托管”的言行。1947年12月,臺灣省主席魏道明根據蔣介石的旨意發表長篇講話,以強烈的措詞嚴厲駁斥“托管”謬論。他說,謠傳臺灣人民希望脫離祖國而願受外國的統治,這一說法不僅是對臺灣人民的侮辱,也是對全體中國人的侮辱。他以事實說明了臺灣為日本帝國主義強佔以及歸還中國的經過後指出,戰後可能遠東有一些遺留的問題有待對日和會解決,但是,臺灣問題早已決定,《開羅宣言》已明確指出臺灣應歸還中國。最後他表示,堅決反對在對日和會上討論臺灣問題,如果發生這種情況,600萬臺灣人民和4億5千萬大陸的中國人民將不惜為之流血鬥爭。表明了國民黨當局的嚴正立場。
1948年3月,國民黨南京當局為了弄清“托管運動”的來龍去脈,特派“行政院長”孫科到臺灣進行實地調查。孫科一到臺灣就舉行記者招待會,公開點名譴責美國領事館及美國新聞處。美國當局不得不將卡爾、卡度等人撤換。美國某些人策劃的“托管運動”暫告失敗。但是,美國企圖分離臺灣的步伐並未停止。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