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試論蔣介石五次抵制美國分離臺灣的圖謀(二)

時間:2001-04-10 15:59   來源:
二、反對“臺灣地位未定論”

  “臺灣地位未定”是繼“托管論”破產後,美國制造的分離臺灣的又一論調。從1948年底開始,美國一些重要人物就或明或暗地向臺灣有關官員散布“臺灣在‘法律上’還不是中國領土”言論。1949年3月,由美國務院提出經總統批準的對臺基本政策目標是“不讓臺、澎落入共產黨手中”,“為達此目標,最切實際的手段就是把這些島嶼同中國大陸分離開”。當時,美國務院新聞發布人發表談話稱:“臺灣地位在戰時與庫頁島完全一樣,其最後地位將由一項和約決定”。公開了其官方觀點。
  國民黨了解到美國這一意圖後,立即作出反應,由剛去職的“前外交部長”王世傑在臺灣發表公開講話,嚴厲批駁這一論點。他說:臺灣是“收復失地”,不是“軍事佔領區”,中國對該島的內政外交有絕對主權;自1941年中國對日正式宣戰以來,《馬關條約》已經失效,自那時起,臺灣在法律上就已歸還中國,到戰爭結束時再從日軍手中實際收回。他要求大家對“帝國主義實現直接或間接控制臺灣的企圖”提高警惕。這個講話,表明了國民黨在這一問題上的強硬立場。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為美國正式提出“臺灣地位未定”及付諸行動提供了時機。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宣稱“臺灣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經由聯合國考慮”。與此同時,命令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一方面阻止中國共產黨解放臺灣,另一方面也不支持國民黨“反攻大陸”。美國還向臺灣當局轉交備忘錄,要求蔣介石配合美國的行動,不出動海空軍進攻大陸。隨後恢復了對臺灣軍事及經濟等方面的全面援助。至此,美國分離臺灣的政策固定下來,並付諸以行動。
  國民黨蔣介石對朝鮮戰爭的爆發及美國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自然十分歡迎,這樣可以借助美國的力量阻止中國共產黨解放臺灣,從而得到喘息之機。但是與美國想法不同的是,蔣介石不僅反對“臺灣地位未定論”,而且想利用朝鮮戰爭爆發之機實現其“反攻大陸”的夢想。在這一點上,蔣介石與美國可說是同床異夢。因此,就在美國政府向蔣介石轉交備忘錄的次日,臺“外交部長”葉公超發表聲明,表示接受美國的要求,已命令海空軍停止對大陸的攻擊;同時又聲稱,“這只是應變措施,對于中國政府統治臺灣之地位及維持中國領土之完整均不產生影響”。明確表示了國民黨對“臺灣地位未定論”及“中立”臺灣的方案是持異議的。美國則一再告誡蔣介石不得輕舉妄動;而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叫囂也一天沒有停止。在這一問題上,蔣介石與美國的矛盾十分尖銳。
  在“臺灣地位未定”的前提下,美國又一手導演了“對日和約”問題,提出重新討論臺灣未來地位,並毫無理由地將新中國和臺灣當局全部排斥在和約之外。在這一問題上蔣介石與美國的矛盾衝突再起。
  所謂對日和約,即戰後由參戰國與日本簽訂一項條約,以解決戰後遺留問題。由于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深感臺灣、日本作為其遠東戰略基地的重要性,因此,既要分離臺灣,又急需改變日本的地位,解除其被佔領狀況,因此加緊了對日和約的步伐。因為中國是日本侵略的主要受害者和重要的抗日力量,理應是參加對日媾和會議必不可少的國家。然而,由于新中國和臺灣當局在臺灣和澎湖列島的主權問題上立場都是堅定不移的,無論哪一方的中國人參加會議,美國制造“臺灣地位未定”的目的都不可能達到。因此在會議準備過程中,對日和約顧問杜勒斯借口美國同中共在朝鮮處于交戰狀態,反對新中國出席。但英國已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對臺北出席代表。就這樣,新中國和臺灣當局均被排斥在舊金山會議之外。1951年6月,美英兩國起草的關于對日和約聯合聲明草案,提議:“日本放棄其對臺灣和澎湖列島的主權”,而“該條約的本身將不決定這些島嶼的未來歸屬”。同時,兩國又商定,中國將不被列入對日和約的簽字國,而由日本和臺灣當局單獨簽定一個雙邊“和約”,其有關臺灣歸屬問題的條款要與舊金山對日和約一致。
  美、英兩國的這一行徑激起海峽兩岸中國人的一致譴責。1951年6月14日,臺“外長”葉公超發表聲明,表示“中國”參加對日和約的地位與盟國平等,不接受含歧視性條款。6月18日,蔣介石發表聲明,稱臺灣當局參加對日和約的權利不容置疑,不接受任何含歧視性條款。7月11日美英公布對日和約第二次方案,中國仍未被列入簽字國,臺灣當局即向美國提出嚴重抗議。9月3日,即舊金山對日和會開幕的前一天,葉公超再次發表聲明,稱舊金山對日和會所簽定的條約對臺灣當局沒有約束力。9月8日,美英等49國在排除中國參加的情況下,通過了對日和約。該條約沒有明確臺灣的歸屬問題。
  可以說,在這一過程中,蔣介石反對“臺灣地位未定”的態度是堅定的。即使迫于美國的壓力,臺灣當局雖然接受了同日本“單獨媾和”的方案,但蔣介石卻始終沒有放棄一個中國的原則立場。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