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蔣介石五次抵制美國分離臺灣的圖謀(五)
時間:2001-04-10 15:56 來源:
五、再反“金馬撤軍論”
1958年8月23日,以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為焦點的國共炮戰再度爆發。雙方以炮戰為主,以海戰、空戰相交錯的規模空前的戰爭在金廈海峽延續40余天,國內外為之矚目。此即第二次“臺海危機”。
第二次“臺海危機”爆發伊始,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之勢的炮擊,美國態度比較強硬。它聲稱美對臺有條約義務,並調兵遺將,在臺灣海峽集結軍事力量,擺出一幅介入“臺海危機”的架勢。到9月初,美國介入“臺海危機”的實際行動只是為國民黨向金門運送補給的船隊“護航”。但為避免卷入中國內戰,其護航僅到金門3海里以外,美國空軍並不介入。然而,解放軍猛烈的炮火使補給艦隊屢遭重創,由美國“護航”的行動連遭失敗。在進退維谷之中,美國故技重演,先呼吁停火,然後逼迫蔣介石撤退金馬。于是“金馬撤軍論”又起。
9月17日,美國務卿杜勒斯就臺海緊張局勢提出:雙方停火,找出和平解決的辦法。30日,杜勒斯在記者招待會上公開表示,美國以前就認為把為數眾多的部隊部署在金門、馬祖是相當愚蠢的,“如果有了停火,我們的判斷,甚至是軍事上的判斷,就是,使這些部隊繼續駐扎在那里不是明智的,也不是謹慎的”,公開聲稱國民黨當局應該從金馬撤軍。
然而,國民黨的神經最敏感之處也正是這一點。就在杜勒斯記者招待會講話的第二天,蔣介石在高雄對美聯社記者發表了針鋒相對的談話,表示堅決反對減少外島駐軍,反對使沿海島嶼的地位有任何改變的做法,聲稱臺灣沒有接受停火的義務。他還強調說:“就假定杜勒斯先生說過據說是他說的話,這也只是單方面的聲明,因此我的政府沒有任何義務來遵守它。”不到忍無可忍的地步,蔣介石是不會指名道姓地將分歧公之于世的。10月2日,美駐臺“大使”拜會蔣介石,解釋美國的對臺政策。次日,臺灣當局“外交部”聲明,表示堅守金門、馬祖,不減少外島駐軍。這一天,蔣經國代表蔣介石赴金門慰問軍隊,表明國民黨堅守金馬的決心。可見,在撤退金馬問題上,蔣介石與美國的矛盾已達白熱化。
在美蔣矛盾衝突中,中國政府清楚地意識到美國逼蔣放棄金馬的意圖,重新考慮了立即解決金馬問題的各種利弊。為反對美國分離臺灣的陰謀,將金、馬留在臺灣當局手中,更符合雙方“一個中國”的共同利益,于是作出了暫不收復金馬的新決策。10月6日國防部長彭德懷發布告臺澎金馬同胞書,向臺灣當局表達了這一新的政策立場,並決定,從即日起停止炮擊一周,以使臺灣方面充分自由地向金馬運輸供應品,但以沒有美國人“護航”為條件。10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再對金門停止炮擊兩周,以使金門軍民得到充分補給,以利他們固守。
美國認為,目前停火提供了一個機會,一再敦促蔣介石撤軍。杜勒斯與艾森豪威爾分別發表談話,表示臺灣當局在沿海島嶼駐軍太多。10月15日,杜勒斯會見葉公超,向臺當局轉達了從沿海島嶼撤退的意見。但是蔣介石對此態度十分強硬,他在答記者問時表示,對外島撤兵問題,是“不撤退,不姑息,準備隨時以更堅強的反擊對付武力的攻擊”。這期間,美國防部長麥克爾羅伊訪臺,與臺灣當局商討重新部署兵力問題,也無果而歸。顯然,我解放軍暫停炮擊,既為蔣介石堅守金馬提供了條件,又加深了美蔣矛盾。
在這種情況下,杜勒斯不得不親自到臺灣做說服工作。杜與蔣介石進行多次會談,再三要求國民黨停火,減少駐金馬的兵力,並要蔣承諾不以武力打回大陸,“反攻大陸”基于民心而非武力,不使外島成為進攻大陸的踏板等等。蔣介石既不同意保證不以武力“光復大陸”,也不同意在停火前從金、馬撤軍。最後經過妥協,美國同意“在當前情況下,金門、馬祖與臺灣、澎湖在防衛上有密切的關連”;臺灣當局則被迫承諾恢復對大陸的手段“主要不憑借武力”。雙方會談公報于1958年10月23日發表。其後,美臺軍方又達成協議,在金門增加裝備,減少駐軍。顯然,美國既不能說服蔣介石立刻從金馬全部撤軍,只好後退一步,以逐漸減少兵力的緩和方式達到目的。而臺灣當局則盡量淡化“不憑借武力”這一點。臺駐美“大使”葉公超在27日解釋說,“聯合公報的意義是強調‘政治基礎’在反攻大陸中的重要性,而非強調‘不使用武力’”。其後葉在美又發表談話,表示使用武力的權力顯然並不因此項公報而受限制。而蔣介石在事後則感到公報文本的措詞與他在會談中講話的原意有出入。顯然,這是臺灣當局在美方的壓力下作出的權宜之計。
蔣介石與美國在這一問題上的矛盾、衝突及妥協,中國政府明察秋毫。為了支持蔣介石不撤退金馬,在一個中國立場上與美國作鬥爭,中共又作出重要決策,即延續對金門的炮擊,但是,炮擊的方式是逢單日打炮,雙日停止。10月25日,國防部長彭德懷發表《再告臺灣同胞書》,指出:“中國的事由中國人自己解決,一時解決不了的可以從長計”,“美國的目的第一步是孤立臺灣,第二步就是托管臺灣”;“我們兩黨間的事情很好辦,我已命令福建前線逢雙日不打金門的飛機場,料羅灣的碼頭、海灘和船只,使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大小島嶼上的軍隊,同胞都得到充分的供應……以利你們長期固守”。告同胞書指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這一點我們是一致的。美國人強迫制造‘兩個中國’的伎倆,全中國人民,包括你們和海外僑胞在內是絕對不允許實現的”。他呼吁海峽兩岸“化敵為友”,“一致對外”,並告誡國民黨,不要屈服美國人的壓力而隨人仰俯,喪失主權。自此,中國共產黨對沿海島嶼新的決策目標是,將金、馬留在國民黨手里,作為臺灣與大陸連接的紐帶,待將來時機成熟,將臺澎金馬一攬子解決。
蔣介石對此予以積極回應。自此以後,金廈海峽間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炮戰:每逢單日,雙方開炮,但均不打對方的陣地和居民點,只打到海灘上。逢雙日,停止炮擊。逢年過節,停炮三天,以讓雙方軍民平安休假。這種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馬拉松式的炮戰方式,實際上只是一種象徵,即象徵兩岸並未停火,中國內戰還在繼續。國民黨軍隊能借此長期佔踞金、馬,以此作為對抗美國長期以來迫其撤軍的理由。這種炮戰方式,也是海峽兩岸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共同抵制和反對美國封鎖海峽,分離臺灣的聯合行動。
進入60年代初期,雖然美國不斷加緊分離臺灣,推行和制造“兩個中國”,但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叫囂比任何時候都響亮,而海峽兩岸的“炮戰”也一直延續到70年代末。美國分離臺灣的圖謀始終未能得逞。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