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三)

時間:2001-04-10 15:53   來源:
  大陸學者對此問題也進行了研究。如,由陳孔立教授主編的《臺灣歷史綱要》一書認為:臺灣早期住民的成份比較復雜,有屬于尼格利佗種的矮黑人,也有屬于琉球人種的瑯嶠人,但大部分屬于南亞蒙古人,他們是直接或間接從大陸移入臺灣的。該書分析指出,南亞蒙古人發源于我國北方,一支從東部沿海南下,散居在東南沿海一帶,古稱百越;另一支從西北南下,散處于我國西南山地,稱為百濮,百越中的閩越人在新石器時代中期或晚期,有一支從我國東南沿海分數批渡海到臺灣,與先住在那里的矮黑人相融合,成為高山族中泰雅、賽夏、布農、朱歐等人的祖先。平埔族人的部分祖先如凱達格蘭人也是由中國大陸遷入臺灣的。《臺灣歷史綱要》還提出,臺灣早期住民除大部分從大陸直接移居外,還有小部分是從南洋群島移居來的南島語族。這個南島語族是古代幾支越人和濮人經過中印半島到達南洋群島後,與古印度奈西安種人融合,成為原馬來人,他的一支經由菲律賓進入臺灣,這些人就是高山人中魯凱人、排灣人、雅美人、阿美人、卑南人的祖先。又如,福建省社會學院的曲鴻亮先生在對臺灣與大陸東南沿海史前文化進行充分比較研究後指出,早期大陸向臺灣的移民活動,產生和造就了臺灣土著的先民,而漢人的移民以及與土著民族的融合,使臺灣的社會歷史得以實現超常規的跨躍式發展。
  現在在臺灣2200萬人口中除幾十萬原住民外,都是千百年來在不同背景下從大陸移民去的炎黃子孫。大陸人移民臺灣有個人自願遷徒和由政府及政治勢力組織搬遷兩種方式。據傳說,大陸人移居澎湖始于唐代,當時的詩人施肩吾在唐中葉率全家遷到澎湖,有他描寫那里人民生產生活情景的詩流傳至今。史家則認為這是發生在北宋末年的事。大陸人移民去臺灣則始于南宋。臺灣史學巨擘連橫曰:“歷更五代,終及南宋,中原板蕩,戰爭末息,漳泉邊民漸來臺灣”。而第一次有組織的移民活動發生在明朝。明天啟年間,鄭之龍在臺灣被推為顏思齊的接班人,他經福建巡撫熊文燦批準,招募饑民去臺灣從事墾殖。荷蘭人佔領臺灣時,也鼓勵大陸人去臺灣種植水稻和甘庶。漢人人口到荷蘭治臺末期,有三萬多人。大陸向臺灣的大規模移民發生在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及以後的康、雍、乾、嘉年間。資料記載1680年(清康熙19年)臺灣人口為12萬,1811年(清嘉慶15年)為194.5萬,1895年為254.6萬,1945年為656萬,1949年約百萬之數的國民黨殘余黨政軍勢力的人員及其家屬退居臺灣,到1955年人口發展為908萬。
  1895年以前,臺灣的漢族人口主要來自福建的泉州、漳州、福州、興化、永春、龍岩、汀州等府州,及廣東的潮州、嘉應州和惠州地區。其中漳、泉、潮三州分別佔臺灣人口總數的45%、35%和16%。目前臺灣居民中的大陸祖籍地,涉及25個省區中的480多個縣市。但近幾十年的幾次統計數字都表明,臺灣居民中的80%以上仍為福建移民。而福建居民的祖先又來自中原。據考證,泉、漳兩地人的祖先均來自“河洛”。所謂河洛,河指黃河,洛指洛水,洛水出自陜西流入河南,至洛口入黃海。他們的祖先在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因“永嘉之亂”,開始由中原經浙江進入閩南泉、漳兩地。在臺灣的這部分人的後裔至今仍被稱為“河洛人”。從廣東和汀州去臺移民叫“客家人”。其祖先原住地大多為北起今山西省長治縣一帶,西至河南靈寶縣,東達安徽壽縣,南至湖北黃陂、黃崗地區。由于這一歷史淵源,所以臺灣很多用以敬宗收族的族譜上標明的宗祖地,大多為祖國大陸歷代中原地區的地名。例如在1998年由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一場閩臺族譜特展上的50余部族譜中,就有《永定湖坑隴西李氏族譜》、《雁門薩氏家譜》等這樣的族譜。該展覽涉及的名人有鄭成功、丘逢甲、李登輝、連戰、蕭萬長、辜振甫、王永慶、許勝發、李遠哲、蔡萬霖等人。
  連橫早就指出:“臺灣之人,中國之人也”。這一點就連鼓吹“臺灣民族論”的“臺獨”人士,有時也不得不承認。此項事實筆者在《臺灣研究》1999年第二期上曾有詳述,這里不再贅敘。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