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四)
時間:2001-04-10 15:46 來源:
三、臺灣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臺灣文化不論是在本島有文字記載之前或以後,它基本上都源于大陸,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首先說史前文化。一個民族的文化是該族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該民族流動到哪里就必定把其文化帶到哪里,反過來說哪里有其文化遺存就說明這個民族曾在哪里生息繁衍過,所以有人提出:“人是文化的存在,也是歷史的存在”。從上節文字我們可知,臺灣史前時期的人,基本上都是大陸人的後裔,所以他們的文化自然應當源于大陸。事實就是如此。上節在論述臺灣原住民與大陸住民的關係時,已較深入的涉及到文化的內容。現再將國內外學者有關臺灣史前時代兩岸文化關係的一些代表性意見引述于後:臺灣舊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為1968年在臺東縣長濱鄉八仙洞發現的“長濱文化”。主持這次發掘的宋文薰教授提出:“這種石器的組和與在菲律賓及日本等地所發現的舊石器文化不相類似,而顯然屬于大陸係統舊石器時代的礫石砍器文化”。舊石器時代之後是7000年前左右到數百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多數學者肯定它與大陸文化的密切關係。如曹永和先生在1979年8月寫的《明鄭時期以前之臺灣》一文中認為,臺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據宋文薰教授等考古學者的研究,可分為早期的粗繩紋陶文化層,中期有圓山文化層、龍山形成期文化層、巨石文化層,晚期有凱達格蘭文化層,番仔園期文化層等若幹文化層。其文化要素有大陸係統和南洋島嶼係統,而多是來自大陸或迂回中南半島及南洋諸島嶼而傳入臺灣。臺灣的新石器文化之上層接于近代漢文化層而進入歷史時代,有延續至近代”。又如已故著名臺灣民族學家淩純聲教授說:“臺灣先史文化十之八九是屬于中國的係統”。日本的金關丈夫博士也在他的著名文章《臺灣先史時代之北方文化的影響》中強調:“臺灣史前文化中,不但有濃厚的大陸北方文化要素,而且所謂‘南方要素’,也有許多是經由中國大陸沿海地方傳入臺灣的”。日本研究臺灣古文化的權威人士國分一直和鹿野忠雄兩教授都支持金關的這一見解。《臺灣代志》在序中提出:“臺灣先史文化的來源為中國唐山的文化”,在“史前時期的臺灣”一節中,以肯定的語氣全文引述了曹永和先生上述的觀點。
至于近幾百年來的臺灣文化,更是以漢文化為主導的中華文化。自17世紀中葉以降,無論是鄭成功祖孫三代還是清政府治臺的200余年中,統治者均在臺灣大力推行漢文化,在臺灣社會實現轉型的過程中,臺灣文化成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另外,在這幾百年中,出現幾次大陸去臺灣的移民潮,數萬、數十萬乃至上百萬的大陸人擁入臺澎,他們也將大陸文化尤其是閩越文化帶到臺灣。經過多少代人的辛勤耕耘,中華文化已深植于臺灣社會的沃土之中。日本侵佔臺灣時,雖然搞什麼“皇民化運動”千方百計破壞中華文化,灌輸大和文化,以將臺灣人同化為日本帝國的“忠巨良民”,但遭到臺胞的堅決抵制,使侵略者的圖謀破產。日本投降時廣大臺胞曾自豪地說:“在日本人強暴的統治下,渡過了艱辛苦難的50年之後,我們全體臺灣人民終以純潔的中華血統歸還給祖國,以純潔的愛國心奉獻給祖國”。國民黨逃臺後首先對日本的殖民文化殘余進行掃蕩,之後就亟力倡導以“反共復國”為目的的中華文化。盡管在近幾十年中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其文化內涵發生一些變化,但臺灣文化仍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其主要表現于:
兩岸使用共同的漢字,漢語。多少年來,臺灣海陜兩邊的中國人都用漢字這個中華文化的基本細胞,作為交際的工具和記錄漢語的符號係統。臺胞寫出的文章、著述,無論是過去的文言體還是時下的白話體,從語言的角度講,與大陸完全一致。口語也一樣,無論是和臺胞進行學術交流還是在臺北、高雄作社會交往,話語都是相同的、相通的。一般臺胞只在自己的小卷子里才講他們祖籍地的語言閩南話或客家話,而這兩種語言也屬中國七大方言之列。
民風民俗是一個民族長時間文化積殿的結果,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前人曰:“風俗之成,或數百年,或數十年,或遠至千年。潛移默化,中于人心,而萃為其德,故其所以係于民族者大矣”。臺灣民俗可說與大陸相同,尤其與閩越地區更為一致。例如,兩岸的中國人都過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都崇拜龍,視中華民族為龍的傳人;臺灣同胞的日常起居、飲食結構、服裝式樣、審美情趣、房屋建築式樣、消費心理與方式與祖國大陸基本一樣;臺灣人的民間禮數、待客之道、酒茶文化、婚喪嫁娶之禮等,與大陸也毫無二致。海峽兩岸的人到對方活動,無“人在異鄉為異客”之感,而是充滿“回家”的感覺。
兩岸宗教信仰的主流是一致的。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絕大多數人一樣信奉佛教、道教、一貫道、伊斯蘭教和天主教及基督教,僅前兩種就有信徒800萬之多。各種各樣民間的信仰含蓋面更廣,且都與祖國大陸有關。臺灣民間信仰的神?,諸如玉皇大帝、三皇五帝、關帝、財神、灶王爺、土地、閻羅、城隍、有應公、義民爺及其他自然和動植物神靈,等等,都可從祖國大陸的民間信仰中找到他的原形。馬祖、王爺、國姓爺、保生大帝、臨水夫人、開漳聖王、清水祖師、三平祖師、廣澤尊王、清山王等,其祖宮祖廟大多在福建。如臺灣近千座馬祖廟都是莆田湄洲媽祖廟的子孫廟。1987年臺灣當局開放探親政策之後至1997年,來湄洲朝聖的臺胞已達80萬人次之多。
臺灣傳統的思想道德和大陸一樣,都以儒家提倡的價值觀念為主導。如儒家倡導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重義輕利”,“殺身以成仁”,“舍生而取義”;“天地人合一”,“以人為本”;“民水君舟”“民貴君輕”;“禮之用,和為貴”;“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理,古今之通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等儒學的思想精華,不僅在大陸得到了繼承和發揚,在臺灣也深植于人民心中,且對其言行產生著重大影響。1999年6月在臺灣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在民眾心目中價值排名的前三名依次為“品德高尚的人”,“由努力奮鬥而事業成功的人”,“有專業技術的專家”。就此,臺灣媒體讚嘆:“道德至上,臺灣人的主張”!這一調查及評論是中國傳統思想道德在臺灣同胞身上的集中反應。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