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六)
時間:2001-04-10 15:44 來源:
五、大陸官民對臺灣的開發
從早期大陸移民臺灣到歷代朝廷對其的經略,大陸人民與臺灣原住民一道,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對臺灣進行了墾殖開發,到中日甲午戰爭前,臺灣有了巨大發展,並在一些方面走在全國各省之前,使臺灣先後由粗放農耕和漁獵社會轉型為移墾社會,又由移墾社會轉型為定居社會,使臺灣由一片草埔,到處是“呦呦鹿鳴,食野之蘋”的刀耕火種時期,變成中華文化的文治社會。臺灣能有後來的成就,實不應忘先輩的奠基之功!
下面僅以明鄭和清朝為例,簡述大陸對臺灣開發所做的巨大貢獻。
鄭成功為了建立“萬世不拔基業”,一收復臺灣就著手為其設立各級行政機構,將大陸政治制度搬到臺灣,對土著民族基本奉行民族和睦政策,團結其上層人物,維護土著民眾的根本利益。在此基礎上他致力發展經濟,通過實行“官田”、“文武官田”和“營盤田”制度,建立起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抓政治、經濟的同時,鄭成功還注意建孔廟、設學校,建立教育體係。在他不幸早逝後,子孫鄭經、鄭克填繼承其政策,從而促進了臺灣社會經濟的進步。
明鄭時期通過有計劃的軍事移民和民間自發移民,使臺灣的漢族人口迅速增加,到鄭氏末期,臺灣的漢人已超過10萬人。他們使用較先進的生產方式,開墾“文武官田”20271甲、“營盤田”約15000甲。由于土地的大量開發和水利的興修,島內生產的農產品和相關的手工業品品種相當豐富。糧食作物已有稻、麥等30余種,蔬菜40多種,水果20多種,還有豐富的水產品和家禽家畜。糧食不但可供軍民自給,還能“以其有余,供應漳泉,以取其利”。產品的豐富和清廷對臺的經濟封銷政策,使鄭氏政權非常重視海外貿易,當時光官方的通洋海船就有60只,一些文武官員的私船也從事遠洋貿易。眾多官私商船來往于日本、南亞及東南亞諸國,“每年牟利不可勝數”。
鄭家祖孫對臺灣的經營,為臺灣社會轉型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清廷對臺灣的經營開發情形,正如連橫在《臺灣通史》自序中所說的那樣:“開山撫番,析疆增吏,正經濟、籌軍防、興土宜、勵教育,綱舉目張,百事俱作,而臺灣氣象一新也。
從1683年清廷收復澎湖、臺灣,實現全國統一,到1894年《馬關條約》簽訂之前,臺灣確曾有了很大發展,出現“氣象一新”的盛況:人口從十多萬增加到254萬人;開墾的土地從幾萬甲猛增到36萬多甲,農業生產從粗放經營轉向精耕細作,臺灣成為一個大谷倉:行政區如前所述從一府三縣增加到一省三府五廳十一縣加臺東直隸州;為適應行政區建設,全省大興土木,修築府縣城池,建起一批有相當規模的城市;對外貿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894年的進出口總值就為1865年的5.6倍,達12694495海關兩,30年中年平均增長率6.5%,為了商業的需要一批港口應運而建;提倡文教事業,清代在臺灣設書院45所、儒學13處、社學51所、書房(私塾)1707所、義學“遍設于府縣街村”,共有251人中舉人,29人中進士。這不僅意味著中華文化在臺灣生根,也顯示了臺灣文教制度的發展水平與普及程度已逐漸與大陸趨于一致。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沈葆禎、丁日昌、劉銘傳等人,致力于洋務運動,推動了臺灣的現代化建設。像劉銘傳任臺灣巡撫的時間雖然不長,在這方面卻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在臺灣購買兵艦,建軍械局,自造武器;建基隆到臺南的鐵路;建立郵局、郵政;設礦物局,負責硫磺等產銷業務;提倡種植茶、樟腦等經濟作物;設招商局,發展商業;在臺北創建馬路、電燈、自來水;設新式學校,培育現代人才;等等。其中鐵路、郵政局、電燈和自來水“在全國都是走在時代尖端的”。有人指出由于這些人的努力,臺灣“在甲午戰爭前其近代化程度為全國之冠”。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