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中國人的感情在哪里?

時間:2001-04-10 12:46   來源:
  李登輝先生在臺灣主政之後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李祖籍福建省永定縣,生長于臺灣,確如他自己所說,他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是生長在臺灣的中國人。正因為他具有這樣的身份,並且沒有蔣氏父子那樣的歷史包袱,人們期待他在兩岸間發揮別人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化解歷史遺留下來的“情結”,使兩岸關係或臺灣問題能夠獲得比較合理和各方都能接受的解決,如今人們實在有些失望了。
  什麼是中國人的感情
  作為一個臺灣的中國人,應該理解當地人民的感情,這是無可非議的。至于李登輝是否已經真正做到這點,那是另外的事。不過我以為,李登輝先生作為臺灣的中國人,不僅要理解當地人的感情,也要理解全體中國人民的感情.而其實這兩者是不可分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淩辱的歷史,幾乎全世界所有的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中國。臺灣地處中國邊陲,受苦受害最深最烈。大陸人民感同身受。近代史上的中國統治者,對外懦弱無能,對內則實行血腥統治,兩岸人民同受其苦、從這個意義上說,臺灣人民的悲哀,也是大陸人民的悲哀,兩岸人民共同悲哀。兩岸中國人的心完全相通。只說是臺灣人的悲哀是不夠的,不全面的。
  整個中國近代史,一是人民大眾與帝國主義侵略者的矛盾,一是人民大眾與反動統治者的矛盾。清朝甲午戰爭失敗後把臺灣割讓給日本,以及臺灣光復後在國民黨統治下發生的二·二八”事件,無非都是這兩大矛盾的集中體現。對于這些歷史,作為臺灣的中國人,同樣應該有清楚的了解,更不應扭曲矛盾的性質和方向,把“臺灣人的悲哀’歸罪于大陸人,歸罪于大陸的“外來政權”,甚至作為“反共拒和”和反對兩岸統一的理由。
  兩岸中國人的感情是不可分的。歷史上兩岸的中國人,為了反抗外國侵略,反抗本國的反動統治,為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曾經攜手奮鬥、流血犧牲、前仆後繼、英勇不屈。共同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這種以血和淚共同凝結成的歷史和民族感情,絕不是少數人激動的和情緒化的言詞所能扭曲和分化得了的。
  大陸人民對于臺灣人民近幾十年來經濟上所取得的成就非常高興。奇怪的是,當目前全世界的中國人都在為中國大陸近幾年取得的經濟成就而興高採烈時,臺灣島內卻有那麼一些人總是感到不舒服,先是在經濟上採取各種措施,以圖降低“大陸熱”,繼而在政治上抓住一個“千島湖事件”,大作文章,千方百計地欲圖扭曲臺灣同胞對大陸的感情,真不知居心何在?
  不可誤導人民的感情  
  對于身在臺灣的中國人的感情,有“理解”的問題,也有“引導”的問題。而能不能正確地理解和引導,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主政者能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和正確地對待歷史。他在談話中,多少情不自禁地流露了一點他對自己22歲以前作為“日本人”的某種懷念,對司馬遼太朗那麼多美化當年日本殖民帝國主義者侵略行為的話,那麼多充滿敵意和鼓勵策動肢解中國的話,竟能聽之順耳,甚至加以迎合和附和。另一方面,還大談所謂“臺灣人的悲史的懲罰。李登輝先生與司馬遼太郎的對話,是他內心秘密的一次“大曝光”。這里似乎已經看不出他作為中國人的感情了。
  我們注意到,李登輝先生作為學者專家時,正如他自己在對話中所說還是比較注意“如何內斂”的,對事情的處理也比較謙虛和客觀,一句話,是具有科學態度的,這正是他所以能在臺灣各方取得“信任”和獲得“尊重”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如今,隨著他個人權力和地位的變化,正像有人說的,早就有些“飄飄然”了,這一次,當司馬遼太郎恭捧他能“掌握政治的秘訣”和“政治謀略也運用自如”時,李立刻告他說:“我從小就很敏銳”,人們還“傳稱我是軍事天才”呢!也許事實確有這一面,但從歷史上看,一個人特別是政治性人物,當他只看到或過高地估計自己的作用時,那將是他犯錯誤的開始。好象世界上只要有了他,那就沒有辦不到的事。把自己看成“救世主”,似乎自己所“想”即人民所“要”。結果是,脫離人民,脫離實際,碰得頭破血流。
  大陸的政府和人民,對一個時期來臺灣當局中一些人的出格言論,都是十分克制的。也許正因為其中有些人都是臺灣人,多少有點“投鼠忌器”,也是為了不給外國人鑽空子。特別值得提醒的是,關于國家主權的大事,絕不是少數陰謀者所策劃的“民意”所能改變的。但願不要走得太遠,不要視克制為軟弱可欺,否則就完全錯了。
  最後,我建議李登輝先生以個人身份來大陸調研考察一下。既然自己講可以“李博士”或“農業專家”的身份到世界各國去走訪,卻為什麼不能以這個身份到祖國大陸來?要知道,不了解大陸,不了解12億中國人民真實的思想感情,而以少數人“想當然”甚至“情緒化”的思考來制定大陸政策是不可能行得通的。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