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認識臺灣》教科書評析(一)

時間:2001-04-10 12:00   來源:
  今年2月,臺“教育部”所屬“國立編譯館”推出一套初中一年級新教科書《認識臺灣》,分“歷史篇”、“社會篇”、“地理篇”,已于9月在島內各學校試用,計劃明年9月新學期正式使用。
  教科書宣揚“脫中國化意識”,鼓吹“臺灣主體意識”,美化日本在臺灣的血腥殖民統治,主要目的就是圖謀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在教育領域推動“意識形態臺灣化”,使臺灣青少年擺脫中華文化影響,培育以“中華民國在臺灣”為核心的“歷史觀、文化觀、民族觀與國家觀”,為推行“兩個中國”、“一中一臺”或“臺獨”奠定歷史、文化、心理與“外交”基礎。
  《認識臺灣》是臺當局以教科書形式推行“獨臺”政策的重要步驟,是“臺獨”理念在教育領域的體現與延伸,必須進行揭露與批判。本文擬從該教材“歷史篇”、“社會篇”基本內容著筆,結合島內外一些評論與看法,來剖析該教材分裂國家與民族的實質。
  《認識臺灣》教科書淡化“中國意識”,鼓吹“臺灣主體意識”,向島內青少年及民眾灌輸以“中華民國在臺灣”為核心的、“脫中國化”的“歷史觀、文化觀、民族觀和國家觀”,以及“日本殖民統治的功論”。
  (一)割裂、否定臺灣與祖國大陸自古以來的聯係,宣揚“臺獨史觀”。
   教科書罔顧史實,割裂海峽兩岸間的歷史聯係。“歷史篇”從臺灣所謂“史前時代”直接進入“國際競爭時期”(約1600年前後至1662年),“社會篇”甚至荒唐地從16世紀葡萄牙人“發現臺灣”開始涉臺灣歷史,還說“從17世紀開始”,“中國大陸的漢人陸續移來”。如此一來,自“史前時代”至17世紀問兩岸歷史聯係就成為空白,16世紀以前的臺灣似乎就是“無主之島”,顯然不符合歷史史實。事實上,臺灣的開發和建設,是自古以來包括島內原住民在內的中國各族人民血汗和和智慧的結晶,而絕不是西方殖民者“發現”的,臺灣的歷史也不是從16世紀才開始的,而是自古以來就和祖國大陸的歷史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早在距今1700多年以前,三國時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等史籍就記述了中國人民開發臺灣的情形。公元3世紀和7世紀,三國孫吳政權和隋朝政府都曾先後派萬余人去臺,17世紀末,祖國大陸赴臺開拓者超過10萬人,此後移住臺灣者更多。
  教科書還否定中國在清代以前就對臺灣行使管轄權的事實。盡管在島內各界的強烈要求下,“歷史篇”極不情願地加上“元代曾在澎湖設巡檢司”、“澎湖為明朝領土”等內容,卻仍把鄭成功治理臺灣說成是“臺灣首度出現漢人政權”。經這樣一表述,似乎鄭成功治臺前,中國歷代政府就沒有管理過臺灣了!教科書還在用詞上大作文章,把鄭成功“收復”臺灣說成是“進取”臺灣,“進取”即“進攻、奪取”之意;稱清政府管轄臺灣是“請領臺灣”,“領”即有“佔領”的意義。這種貌似“中性”的用詞,實際上反映了教科書是把臺灣獨立放中國領土與主權之外,視鄭成功為“侵略”,視清政府為“殖民政府”,否認清政府治理臺灣的正當性與合法性。這顯然是回避事實,歪曲事實!事實上,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同祖國大陸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中國歷史政府曾先後在臺灣建立行政機構,行使管轄權。
  教科書的上述內容不是偶然出現的,而是有脈可循。它與“臺獨”分子鼓吹的“臺灣四百年史乃外來政權入侵史”、“臺灣自古以來就不是中國的領土”的論調,以及李登輝與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對談時所稱“臺灣是無主之島”、四百年來臺灣的統治者都是均來政權”的說法相一致,顯然是否定中國人民開發、建設臺灣的歷史,否定中國歷代政府管轄臺灣的史實與正當性,割裂臺灣與祖國大陸的歷史聯係,進而否定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一部分的史實。對此,島內輿論界進行了強烈的抨擊。《聯合報》社論認為,從葡萄牙海船“發現臺灣”開始談臺灣史,“完全違背了《三國志》等歷史史籍中中國人民開發、建設臺灣的史實和中國歷代政府經略臺灣的史實”,“實際上是忽視乃至抹殺此前臺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新黨“立委”李慶華等人強烈抨擊《認識臺灣》是李登輝和司馬遼太郎合編的,是故意把臺灣歷史從中國歷史中分離出來,企圖斬斷臺灣和大陸的臍帶,貫徹李登輝的“臺獨”立場。
  (二)割裂臺灣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內在聯係,宣揚“臺灣文化觀”。
  教科書否定中國文化對臺灣文化的主導性地位與作用。教科書不提中國文化對臺灣文化形成過程中的主導性地位與作用,卻反復強調臺灣文化是“多元文化”、“多樣性文化”,具有“海洋性文化”的“特殊風格”,實際是強調臺灣文化的特殊性;教科書還以長濱文化等島內考古發現作為臺灣史前時代劃分的依據,打破了中國史學界以祖國大陸具有全國代表性意義的考古發現作為中國史前時代劃分依據的慣例,實際是強調臺灣文化本位主義。
  教科書還否定臺灣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內在聯係。教科書把臺灣17世紀以前的歷史稱為一史前時代”,即沒有文字的時代;還把各族人民在臺灣傳播的中華文化與侵入臺灣的西方殖民文化相提並論,統稱為“外來文化”;聲稱只有“四大族群”的語言、文化等才是“值得保存、互相學習的共同文化資產”。
  如果把上述內容進行邏輯分析,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臺灣文化具有獨立性,中華文化是外來文化。這與“臺獨”分子長期鼓吹的“臺灣已形成特定的文化共同體”、“臺灣文化不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等論調沒有本質的區別,實際是否定17世紀前中國各族人民在臺灣傳播中華文化的事實,把臺灣文化與中國文化隔離、甚至對立起來,進而否定臺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宣揚“臺灣文化觀”。如此赤裸裸的否定、排斥中華文化,簡直是數典忘祖!島內的有識之士指出:“對島內98%的漢族人而言,中華文化怎麼會是外來文化呢?中華文化的重要性又怎能和殖民文化等量齊觀呢?”“事實上,臺灣文化是由不同歷史時期移住臺灣的中國各族人民及其後代,與島內原住民一道,在共同開發臺灣、抵禦外來侵略的過程中,以中華文化為母體創造的,中華文化在臺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一直起著主導性作用,臺灣社會的發展也始終延續著中華文化的傳統,即使在日本侵佔的50年時間內,這一基本情況也沒有改變。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