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認識臺灣》教科書評析(三)

時間:2001-04-10 11:57   來源:
  臺灣青少年是未來島內居民的主體,也與大陸億萬青少年一樣是祖國的未來,教育他們認識祖國的寶島的歷史、社會與生活環境,是天經地義的事,本無可厚非。但由于他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尚未成形,鑒別、判斷問題的能力又相當有限,因而如何認識臺灣、認識什麼樣的臺灣,對于培養他們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民族觀、國家觀至關重要。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要想全面地、客觀地、準確地認識臺灣歷史與社會的真實面貌,就必須尊重歷史,把臺灣的歷史發展與社會演進放置于中國歷史和社會發展的整體架構內,來詮釋中國各族人民共同開發、建設臺灣和抵禦外來侵略、維護國家統一的歷史過程,記述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的播遷史。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弘揚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增強青少年中華民族意識和中國認同感的教育目的。但臺當局置歷史史實、民族感情于了顧,反其道而行之,宣揚“臺獨史觀”,鼓吹“脫中國化意識”和“臺灣主體意識”,美化日本殖民統治,顯然有其特定的政治意圖。
  (一)妄圖向青少年灌輸“脫中國化意識”,培養“臺獨接班人”,阻撓祖國和平統一。
  搞“兩個中國”是李登輝執政以來內外施政的一貫目標,在“臺獨”的“憲政架構”已經基本成形的情況下,推動“意識形態臺灣化”、充實“臺灣實質獨立”內涵,就成為李登輝的重點活動之一。但由于臺灣同胞心懷中華民族意識與情感,極大地制約了李登輝“臺獨”政策的推行,于是李登輝策劃建立一套與“中華民國在臺灣”相適應的教育政策,妄圖通過推出一係列“脫中國化意識”的“本土”教材,向島內青少年灌輸以“中華民國在臺灣”為核心的所謂“歷史觀、文化觀、民族觀和國家觀”,使島內青少年脫離中華文化的熏陶,樹立“臺灣意識”,達到阻撓兩岸關係正常發展和祖國和平統一的目的。李執政後即開始倡導“臺語”、本土文化、歷史、地理教育等,1994年4月間與司馬遼太郎談話時又表示“要國民小學教育里多加些臺灣歷史、臺灣地理,以及自己的根等課程”。1996年5月26日在淡水小學年慶祝會上聲稱,未來教育改革要“從窄的大中華觀念中走出來”,培養學生“臺灣生命共同體”觀念”。在李登輝的操控下,臺“教育部”陸續修訂了小學、初中、高中課程標準,而《認識臺灣》教材就是臺當局全面推行所謂“教育本土化”的第一步,“名為認識臺灣,實為認識臺獨”,“就是讓下一代不識中國”。
  (二)妄圖向青少年灌輸“臺灣主體意識”,以及聚內部力量,與祖國大陸對抗。
  扶植“臺獨”勢力,打擊區“臺獨”力量,凝聚內部共識,以共同對抗大陸,是李登輝執政以來推行分裂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李登輝執政後,影響島內社會穩定、族群和諧達半個世紀的省籍盾,並沒有隨政治改革、經濟發展而得到解決,反而因主要政黨對臺灣前途的態度不盡相同而呈現激化趨勢,尤其是以本省人為主體的民進黨省籍意識十分強烈,利用省籍矛盾是他們壯大自己、打擊別人的重要策略,尤其在進行權力分配的各項選舉時更甚,他們提出“臺灣人選臺灣人”,經常以“外省豬,滾回去”的惡劣言辭挑戰主要代表外省人利益的新黨,使兩黨間的暴力衝突事件時有發生,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會資源的內耗,極大地限制了李登輝團結內部、對抗祖國大陸的計劃。與此同時,被李登輝和“臺獨”勢力視為通向“臺獨”之路絆腳石的反“臺獨”力量,不僅沒有被扼殺,反而在近幾年的選舉中有所增強。
  由于青少年是未來島內居民的主體和選民的主體,他們的“統”“獨”觀念是未來影響社會穩定、政黨勢力消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因而李登輝寄望于教育改革,妄圖通過新教科書向青少年灌輸“臺灣主體意識”,培育青少年的“臺灣民族觀”和“臺灣認同觀”,壓制反“臺獨”力量,減少族群衝突與摩擦,建立“共存、共榮的環境”,與祖國大陸對抗。如:“社會篇”即聲稱,“透過共識的凝聚,及不同族群、不同社會群體的彼此尊重”,使人與人之間一真正的和解”,“歷史篇”也稱,未來“加速教育體制改革,讓學生有更多元的選擇…··培養國民對鄉土與國家認同”,從而“凝聚國民‘生命共同體’的意識”。
  (三)企圖凝聚對“務實外交”的共識,以謀求“外交突破”。
   推動“務實外交”,謀求所謂“獨立的國際法人資格”,是李登輝執政以來推行分裂政策的又一重要內容。但由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分歧所衍生的統、獨糾葛”,導致島內各黨派對推動“務實外交”存在種種分歧,“內耗了臺在推動務實外交工作上的資源配置與共生力量”;更由于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因而臺當局雖不遺余力,但“務實外交”仍陷入困境。于是,臺當局拋出《認識臺灣》教科書,一方面,妄圖通過強調“務實外交”的重要性,宣揚“中華民國在臺灣”觀念,增強島內青少年對“務實外交”的認同,以擴大其社會基礎;另一方面通過篡改歷史,向國際社會宣揚“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為某些國際反華勢力介入臺灣問題制造借口。特別是,推進與美國和日本的“實質關係”一直是臺當局“務實外交”的關鍵,因而臺當局企圖通過新教科書,宣揚“臺灣民族論”,美化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來迎合美國打“臺灣牌”、分化與遏制中國的圖謀,迎合日本以新的形式重溫殖民統治臺灣舊夢的圖謀,謀求“外交突破”。
  《認識臺灣》是為配合李登輝“臺獨”政策推出來的,是臺當局在分裂祖國道路上邁出的又一重要步驟。但淵源流長的中華民族文化、血濃于水的民族情感,是推動國家統一、遏制島內“臺獨”、“臺獨”思想泛濫的文化、心理基礎。歷史上,臺灣同胞對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向來是一致的,即使在日本佔領時期出現過短暫的“臺灣民主國”、“臺灣民族”等名詞,也是反抗日本侵佔臺灣、維護國家統一的抗爭手段,而不是目的。近幾年日益密切、勢不可擋的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更是極大地增進了島內民眾的民族情感,緩和、發展兩岸關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已經成為兩岸人民的共同心願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加上島內各界人士以記者會、公聽會、抗議示威等多種形式揭露、抨擊《認識臺灣》教科書中的“臺獨”思想,臺當局妄圖利用新教科書,清除島內青少年中華民族情感和中國認同感的圖謀是不可能得逞的。與此同時,祖國大陸綜合國力的增強、國家地位與影響的提高、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與強大能力,以及國際社會公認臺灣屬于中國一部分的現實,對島內青少年的正面影響將越來越大,臺當局通過新教科書擴大“務實外交”支持率、分裂國家的圖謀同樣不可能得逞。歷史的發展與現實早已證明;臺當局的任何手法與伎倆都改變不了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現實,改變不了臺灣人都是中國人的事實,也割不斷臺灣與祖國大陸的歷史、文化聯係!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