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關于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幾個問題(二)

時間:2001-04-10 11:54   來源:
  二、復臺是否抗清的繼續
  可以胡允恭氏為代表,他在《鄭成功抗清驅荷的英雄業跡》中說:“我們認為鄭成功的抗清驅荷,都是導源于他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受了全國人民的影響和推動。抗清是驅荷的先聲,驅荷是抗清的延續,兩者是一致的。”  
  事情究竟是怎樣呢?從理論上說,抗清最多只是中國國內的民族矛盾問題,是可以通過民族融合而得到解決的。清王朝實質上是一個滿漢聯合政權,初期兩族人數約略相等(有不少遼東漢人參加),而以滿族為主導;以後則漢族逐漸增多,超過了滿族;接著又隨著融合而日益漢化。在入關的頭幾年,他們幹過一些剃發、圈田、屠城這一類的傻事,不久除剃發外都停止了。參加抗清鬥爭的有兩部分人:一是打天下的鬥爭,主要是站在明室立場,與清王朝展開了激烈的爭奪,鄭成功、張煌言、李定國都屬于這一類,范圍限于大陸南部,時間短者一兩年,長者二三十年(如臺灣)。他們都以“恢復中興”相號召,很少提到民族壓迫問題,盡管多多少少還會有這方面的意識。又一是一般人民群眾反對清朝民族壓迫的鬥爭,由于清王朝內部有部分漢族地主參加,也由于這種民族壓迫政策較早得到糾正,甚至還採取若幹改良性的措施,所以,與歷代的民族壓迫相比,它並不顯得過分突出。總的說,抗清鬥爭都是處在不斷減少與削弱的狀態中,沒有多少年,兩族便逐漸通過融合而融為一體,像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一樣。而收復臺灣則是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鬥爭,它所要解決的乃是臺灣要不要歸回祖國,臺灣各族人民要不要繼續當荷蘭殖民奴隸的問題,除了驅逐荷蘭殖民者以外,沒有別的辦法可以解決。荷蘭是“17世紀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它憑借其橫絕一時的經濟軍事力量,侵入亞洲,橫衝直撞。在佔領臺灣以前,曾兩度侵佔澎湖,多處騷擾閩粵沿海,肆無忌憚地焚燒劫殺;在佔領臺灣以後,更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加強剝削、掠奪臺灣各族人民,激起了多次的反抗。荷蘭殖民者與臺灣各族人民之間的矛盾,是侵略與反侵略的矛盾,帶有你死我活的性質,沒有妥協的余地,更不可能有什麼融合,兩者顯然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鄭成功所以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普遍受到我國人民的尊敬和稱讚,正是因為他在臺灣回歸祖國這一問題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絕不是為了抗清;如果就抗清中所表現出的堅定性和徹底性而言,他是遠較李定國、張煌言這些人為遜色偽”  
  再從當時軍事政治鬥爭的實際情況說,鄭軍處在清荷兩大敵人的夾擊之中,面臨著南明政權覆滅、抗清戰爭日非的危局,要想救亡圖存,轉危為安,必須就抗清與復臺這兩個方向、兩條道路上擇一而從,全力以赴,決不容許同時並舉,兩面受敵,此理至明,當為身經百戰的鄭成功所熟知。1660年八月長江退師途中,所以派蔡政赴京向清廷求和;1661年六月擊退覆島清軍之後,所以一再加強防務,對清朝進行試探;為的都是確保後方安全,避免兩線作戰。總之一句話,要繼續抗清,就根本談不到復臺,要收復臺灣,就不能不暫把抗清放在第二位;這是當時主客觀形勢所決定的。而隨著鄭軍退出大陸沿海,對荷矛盾上升,對清矛盾必將進一步緩和下去,也是無可諱言的事實、可惜,這種意圖當時還不能為清王朝所理解,不僅根本拒絕和談,而且派師覆島,在出師失敗後,又進而採取五省遷界的下策,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損失。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抗清與復臺是不能截然分開的。鄭軍在長期抗清的實踐中,不斷發展壯大了自己的軍事政治力量,培養了大批的可靠骨幹,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從而為驅逐荷蘭、收復臺灣準備了必要的物質條件。沒有這些條件,收復臺灣的勝利也將是不可想象的。我們還應該看到,暫時把抗清放在第二位,並不等于永遠不抗清了。在大陸平靜無事的時刻,鄭軍或劃疆自守,或向南進軍,不會有什麼內向的企圖;而如果大陸發生像三藩之變那樣的動亂,會不會像鄭經那樣的卷土重來,西渡大陸,那將是很難說的,不過那已經是另一場的戰爭了。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