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幾個問題(四)
時間:2001-04-10 11:51 來源:
四、要不要回師大陸
1661年4月鄭成功率師入臺,張煌言聞訊,派羅子木攜親筆函到澎湖軍前勸阻,說:“軍有寸進無尺退,今入臺,則將來兩島恐並不可守,是孤天下之望也。”是年年底,清廷厲行遷界,人民流離失所,洶洶思動,張煌言認為這是反清復明的絕好時機,再派羅子木攜信入臺,力挽成功回師大陸,信上說:“夫思明者,根柢也。臺灣者,枝葉也。無思明,是無根柢矣,能有枝葉乎。”他批評成功出師復臺是一種“退步”,是“人和乖而地利失宜”,;“生既非智,死亦非忠”,“進退失據,噬臍何及!”與此相呼應,明朝宗室如魯王以海,寧靖王術桂皆留居金門,遺老盧若騰留居澎湖,徐孚遠則單獨跑往廣東,王忠孝也批評鄭成功在“乘此時一呼而集、事半功倍”的時候,而“僻處海濱,不圖根本,真不知其解也。”張煌言等人極其尖銳地提出了忠與不忠的問題,對成功施加壓力,成功作何反應,未見記載,但從其嚴令各島投眷入臺看,可以肯定他是不為所動的。
張煌言是封建社會的孤臣孽子,是地主階級的抵抗派,他們的根本利益在大陸,離開了大陸的土地與人民,不僅一無所有,而且將絲毫不能有所作為,所以能效死勿去,在抗清中表現出較堅強的意志和決心。鄭成功所依靠海上商業資本及其武裝集團,交通中外,以海為家,他們參加抗情,不外是想保障既得的商業利益,因此就容易發生妥協和動搖。1659年南京戰敗,他看到大勢已去,抗清無望,即派蔡政赴京言和,其意在于聯清復臺,言和不成,就單獨率師出發。這時他已把臺灣放在壓倒一切的地位,兩島能守固佳,不能守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張煌言“思明根柢”之談,他是聽不進去的。
再就鄭軍的實際情況說,在渡臺以前的高級軍事會議上聽到復臺的決定時,“時眾俱不敢違,然頗有難色”,多數是不同意的。渡臺前夕,“時官兵多以過洋為難思逃者多,隨委英兵鎮搜獲捉解”。渡臺以後,又有宣毅左鎮萬義、右衝鎮萬祿和忠勇侯陳豹等叛逃異動事件。為了開發沿海荒地,成功嚴令各島遷眷入臺。可是,由于疾疫流行.“病者十之七八,死者甚多”,留居金廈的鄭軍,有的害怕渡海風浪危險,有的擔心“水土不服”,有的不願到臺灣去過艱苦的生活,有的貪戀金廈兩島的通洋巨利,採取種種手段,遷延不行。在這關鍵時刻,只要成功略一動搖,臺灣便有得而復失的危險。所以臺灣在收復之後,還有一個鞏固的問題,是不能不加以考慮的。以後事情的發展證明了成功決策的正確。1662年6月29日,荷印海軍提督波特(Balthasarhort)率領戰艦12艘,士兵1284名來到福州,表示願意協助攻擊鄭軍,並以荷蘭人得自由出入中國一切港口和在沿海佔領一塊適當基地為條件;福建官吏答以金廈鄭軍正在接洽投降,荷蘭人的建議必須奏請清廷許可。1663年7月,波特再次率領戰艦16艘、士兵2653名駛抵福建,這時清吏招降鄭經的計劃已告失敗,雙方很快達成協議:在荷艦協助清軍攻佔金廈後,清軍應立即協助荷艦將鄧軍逐出臺灣。是年年底,清軍在荷艦幫助下攻佔金門和廈門,迫使鄭軍逃往臺灣,但亦開始感到助荷攻臺害多利少,乃以缺乏遠航的帆篷船具為辭,不肯渡海助戰。波特大失所望,于1664年初將艦隊開到安平鎮外海窺探,看見鄭軍防守嚴密,不敢冒險登陸。是年8月,波特又第三次率領戰艦12艘至福州商談,不得要領,最後乃佔領雞籠,一面修復西班牙人舊堡.一面仍派人到福州商組攻臺聯軍,直到1668年8月始被鄭軍逐步。從這些可以看出荷蘭殖民者確是下了很大的決心來奪取臺灣的,假使真如張煌言所議,立即回師大陸,決一死戰,在這樣的情況下,清軍會不會拒絕履行渡海攻臺的條件,而在優勢荷艦的威脅下,臺灣又靠什麼人來守衛呢?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