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鄭時期臺灣歷年大事記(西元1662-1683年 計22年)
時間:2002-12-31 17:48 來源:
1661 明永歷15年
○ 永歷15年12月13日〈陽曆1662年2月1日〉荷蘭人投降,31日完全退出臺灣。《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永歷15年12月,延平郡王鄭成功以熱蘭遮城為安平鎮,改名王城。赤嵌城為承天府,總曰“東都”。《洪敏麟 臺灣地名沿革》
○ 鄭成功據臺灣,改稱“東都”,北路設天興縣,南路設萬年縣。《汐止鎮志》
1662 明永歷16年 清康熙1年
○ 五月初八,鄭成功在臺灣去世。鄭成功以三十九歲英年,含恨病歿,由其子鄭經繼位。《諸羅縣誌》:成功死,子經嗣;改縣為州,名因之。設安撫司,號北路。
○ 鄭成功參軍林圯率眾開墾斗六門、林內、並進駐二重埔〈今竹山〉的竹圍仔,繼續開墾。三年後,林圯及部下為番人所殺,為紀念他,民眾把二重埔改稱林圯埔,目前竹山市區內保有林圯公墓。
1664 永歷18年 清康熙3年
○ 正月,鄭經放棄金廈退守臺灣,明寧靖王、瀘溪王、魯王世子,巴東王諸宗室,決定同行投靠鄭氏。《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八月,鄭經入臺,將東都改為東寧,天興及萬年縣改為州。《汐止鎮志》
○ 八月,鄭經改東都為東寧,一直到永歷37年〈康熙22年〉,凡十九年之間以東寧稱呼全臺。《洪敏麟 臺灣地名沿革》
○ 鄭經潛至大陸,擬恭迎寧靖王至臺灣,計議反清復明,無功而返。
1665 永歷19年 清康熙4年
○ 施瑯、週全斌攻臺灣,遇風折回。《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666 永歷20年清康熙5年
○ 鄭經建聖廟(臺南)陳永華獻策發展産業設儒學。清派孔元璋赴臺招撫鄭經、無成議。《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668 永歷22年 清康熙7年
○ 清康熙帝下敕諭招撫鄭經,仍無成議。《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670 永歷24年 清康熙9年
○ 英船班丹號來臺,鄭、英通商。《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673 永歷27年 清康熙12年
○ 清平西王吳三桂據雲南反清,通邀鄭經合縱,鄭經率軍攻佔福建沿海《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674 永歷28年 清康熙13年
○ 清靖南王耿精忠擬擁鄭經反清,鄭經入泉州。吳三桂部將馬寶入湖南。《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677 永歷31年 清康熙16年
○ 鄭氏部將林圯入墾水沙連〈今竹山林圯埔〉。《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678 明永歷32年 清康熙17年
○ 鄭軍步將劉國軒、吳淑攻漳平、圍海陸,佔同安、泉州退守海陸。《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以布政使姚啟聖為福建總督。啟聖大開修來館于漳州,賊降者不分真偽皆收之,高爵華轂、袍帽金幣,焜耀于道;多縱反間。《諸羅縣誌》
1679 明永歷33年 清康熙18年
○ 立鄭克塽為「監國」。《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劉國軒敗清兵于板尾寨(漳州)。《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680 明永歷34年 清康熙19年
○ 二月鄭經反攻大陸戰敗,放棄金廈退回東寧(臺灣)。《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681 明永歷35年 清康熙20年
○ 鄭經死,子克塽立。《辭海》
○ 一月廿八日,鄭經病逝,享年卅九歲,遺言劉國軒、馮钖范輔佐鄭克塽,馮錫范謀鄭克臧,次子鄭克塽襲位,年十二。《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682 明永歷36年 清康熙21年
○ 經死,子克塽嗣,啟聖計招鄭行人傅為霖內應。事泄,諸與謀者皆誅死。《諸羅縣誌》
1683明永歷37年 清康熙22年
○ 臺灣入清朝版圖。翌年,將承天府改為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其下設臺灣、諸羅、鳳山三縣。臺灣府治與臺灣縣治,設於今臺南市。《洪敏麟 臺灣地名沿革》
○ 提督施瑯伐臺灣,平之。《辭海》
○ 六月十六日施瑯攻澎湖,六月廿二日劉國軒大敗退回東寧,七月十九日鄭克塽降清,明鄭治臺結束。《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克塽降清,鄭氏三代在臺灣雖僅二十三年,但是到臺灣耕墾的民眾約有二十五萬人。
○ 上以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挂靖海將軍印專徵,治兵于平海。瑯故提督水師,饒智勇,賊所驚憚。而是時啟聖與巡撫吳興祚謀襲雞籠、淡水(諸羅地),繞出其背;克塽亟命何佑葺淡水城,據雞籠以守。夏六月將軍施瑯自銅山直抵八罩;劉國軒悉精銳犄角,戰皆潰,遂克澎湖。秋八月,克塽納款,佑亦降,北路悉定。於是瑯疏請留臺灣為外蔽;詔報可。《諸羅縣誌》康熙廿二年,清朝雖然打敗了鄭軍,消滅了反清復明的勢力,但許多朝臣認為:臺灣孤懸海外,統治不易,徒然成為一個負擔而已,主張放棄臺灣,留守澎湖即可。後來,清廷採納了施瑯的意見:“臺灣雖為一島,但可為東海數省之屏障,且沃野膏土,一旦棄守,外力必至,反成亂源。”才在次年將臺灣劃歸版圖,設一府(臺灣府,將鄭氏的承天府改置而成)三縣〈諸羅縣、臺灣縣、鳳山縣〉,林內屬諸羅縣。
(來源:ntw.com.tw)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