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泉州考古揭開古人類“唐山過臺灣”之謎

時間:2002-05-24 16:49   來源:
  福建泉州考古學者劉志成、林少川等人發現的一件沉睡在臺灣海峽海底數萬年的古人類化石,由廈門大學考古專家蔡保全副教授鑒定,並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振標研究員和中科院資深院士賈蘭坡教授確認,日前被最終證實是近三萬年前臺灣海峽人類右肱骨化石,從而揭開了古人類“唐山過臺灣”之謎。

  這件古人類右肱骨化石基本完整,僅缺失肱骨滑車和肱骨小頭,保存長度三百一十一毫米,三角肌粗隆特別發達,骨幹扭轉度大,骨幹下部橫斷面呈等腰三角形,顯示為一晚期智人的男性個體。該肱骨化石呈棕褐色,石化程度相當高,上面留有海生無脊椎動物附著的痕跡。據測定,化石的絕對年代距今約有一點一萬年至二點六萬年。

  該化石的發現,得緣于《泉州晚報.海外版》一位熱心讀者蔡久芳去年十一月提供的新聞線索,説石獅祥芝漁民“從海底撈出許多變成石頭的黑色骨頭,有的像鹿角,有的叫不出名字,不知有沒有用?”晚報記者林少川聞訊隨即與泉州海交館劉志成以及考古愛好者方志發、張和平,前往泉州灣沿海一帶考古。終於在祥芝海邊一處存放由海底打撈出來待焚化的動物骨骸的“小石厝”中發現了這件古人類肱骨化石。

  據悉,閩南一帶風俗,漁民出海捕魚時若撈到人或動物骨骸時,因崇拜“萬物有靈”,不能再次拋入海中而應恭敬帶上岸安置,待每年清明節集中焚化,以祈求出海平安。這件古人類肱骨本來是與其他動物骨骸摻雜堆放準備留待清明節焚化的,幸好在這次考古調查中被及時發現,實屬萬幸,彌足珍貴。

  後經蔡保全副教授與劉志成、該報記者等多次實地調查訪問,查明這件人類化石確係石獅市祥芝漁民從臺灣海峽中線以東,即北緯二十三度三十分至北緯二十五度、東經一百一十九度二十分至東經一百二十度三十分的海域範圍內打撈的。陸續打撈出的還有哺乳動物化石:熊、鬣狗、狼、古菱齒象、野馬、四不像、野豬、梅花鹿、水牛以及龜類和鳥類等。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在同一區域,還發現了一件留有多處人工刻痕的哺乳動物下頷骨,以及後來石獅文化館王人秋發現的一件骨器,這些都是海峽原始人活動的物證。而有的動物化石連關節部份都存在,骨骼上未留有經過搬運磨損的跡象,説明這些動物和人類原來就生活在該區域,死後就地掩埋形成化石,證明此地曾是陸上環境,後來淪為海底。

  據蔡保全考證,這件人類右肱骨化石以及哺乳動物化石的出現,表明其生活的時期,剛好與晚更新世最後一次冰期的盛期相吻合,當時由於氣溫降低、海平面大幅度下降,黃海、東海包括臺灣海峽絕大部分區域成為大陸架平原,也就是臺灣與大陸連成一片陸地,使大陸的人類與哺乳動物可以方便進入臺灣島。

  這件化石送北京測試年代時,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教授肯定了廈門大學考古學者蔡保全提出的結論:一萬年至三萬年前,由於陸海變遷,在大陸與臺灣之間的谷地生活著晚期智人,他們是從大陸向臺灣遷徙的早期人類。賈老高興地説:“這是人類的肱骨化石,石化程度很高,年代較早。這個發現很有意義。”同時賈老建議,將其命名為“海峽人”。
  早期人類如何從大陸遷移臺灣,一直是有關學界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大陸與臺灣的學者都普遍認為臺灣早期人類來自祖國大陸。但迄今為止,多限于根據兩岸考古發現進行文化考據和推測,以及海底動物化石的比較,缺乏人類自身及人類活動的物證。此次“海峽人”的重大發現,填補了海峽地域人類考古的空白,為研究“唐山過臺灣”的歷史淵源提供了最早、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

  據悉,臺灣島已發現的最早人類化石臺南“左鎮人”和最早的文化--臺東“長濱文化”均未超過三萬年。而十年前在福建漳州蓮花池山找到了距今四萬至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此次在臺灣海峽又發現了近三萬年前的人類化石與文化遺物,充分證明了臺灣最早的人類和文化來自祖國大陸。他們是從福建經臺灣海峽到達臺灣的。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