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9年日本發生經濟危機,國內爆發了大規模的群眾鬥爭,日本統治階級為轉移群眾鬥爭的目標,大大增加了對外擴張,掠奪殖民地的野心。1894年(甲午年),日本在美英帝國主義支援下,悍然發動侵略中國、朝鮮的戰爭。中國戰敗後,簽定了賣國的《馬關條約》。在這個條約中,(二)中國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彭湖列島給日本。
"皇民化"政策,是日本帝國主義在臺灣推行殖民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民族奴化政策。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建立"南進基地"的需要,以保證其殖民統治與掠奪而制定的。
日本帝國主義推行"皇民化"政策蓄謀已久,早在1890年日本明治天皇的教育語中就寫到以"國體之精華"、"億兆一心"就把中國臺灣的3萬多平方公里土地和3百多萬中國人民劃歸日本天皇德化的統治下,成為忠誠的臣民。註定了"內臺一元化"。
語言是民族屬性的最重要基本的特徵,日本帝國主義侵佔臺灣後,首先把推行日本語作為文化侵略的橋梁,以便推行政令,消滅中華民族,達到同化的目的,日本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在1896年12月講話中説:"統治之根基,在國語之普及與國民性之涵養;故加速實施初等義務教育制度,強迫入學,根本上施以同化,為最要緊之事件"
日本帝國主義統治臺灣進行的教育,一是"皇民化"一是殖民化。特別是後期在社會教育中加強"皇民化"教育。七七事變後大力推行社會教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又全面開展更進一步驅使臺灣同胞"日本人化"。同時強迫臺灣人民接受日本式的風俗和生活訓練。成立各種同風會、風俗改良會、同化會、戶主會、主婦會、青年會、處女會、敦風會、敦俗會、同仁會、矯風會、興風會、進光會、尚風會、文化會、振興會、進新會、同光會、共榮會、向陽會等。各地名稱不一,並有聯合組織、分州、郡、市、街、莊各級。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同化教育。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帝國主義把臺灣稱之為"準內地"、"第二內地"。特別是由於兵源業已枯竭,于1942、1943年公佈陸、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徵用臺灣同胞去華南及南洋一帶作戰充當炮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