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軍隊最早是國民黨從大陸帶去的,因而各級軍事官員長期由外省籍軍官擔任。“兩蔣”時期特別是蔣經國主政後期,出於“革新保臺”的需要,臺籍軍官逐步增多。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隨著李登輝上臺執政,他為了推行分裂主義路線,大力推動軍隊尤其是軍隊高級將領“本土化”,刻意栽培本土將領,使得臺籍將官迅速崛起。有著強烈“本土化”與“臺獨”意識的陳水扁當權主政後,比起李登輝更加不信任和排擠外省籍將領,他為了儘快掌控軍權,增加“以武拒統”的資本,堅持以省籍背景作為任免軍階的主要考量,在不到兩年時間內,就使得臺籍將領在臺軍高層全面掌權。由此形成臺軍“世異時移的‘出身文化’”。
臺軍中的“出身文化”,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陳水扁一人得道,親信跟著升天”,這是臺灣媒體對陳水扁在臺軍中推行“出身文化”的形象描述。
在2002年的一次臺軍將官晉陞名單中,明明是46位獲得晉陞,但是臺軍方卻只對外説明40位新科將官的職務,對刻意保密的另外6位,表示是因為他們所從事的職務不宜曝光,並希望媒體不要追查。但是據調查,事實上有2位是煙霧彈,而其餘4位是因為出身敏感,特別是其中的兩位。
一位是任職於安全部門參事的賴振生。他是陳水扁的至親鄰居、小時候的玩伴、上學時的同學,本來這種社會關係並沒有什麼不可告人之處。但是,由於賴振生是政戰20期的畢業生,而2002年將官晉陞中的政戰將領晉陞已到了政戰22期,賴振生這個期別在軍方已算是過期了,也即不具備晉陞的基本條件,如果沒有陳水扁當政,他只能是在國防管理學院政戰主任任內退伍,但卻憑著與陳水扁有那層關係而被升遷,終於圓了他的將官夢。
另一位受矚目的新科將領是呂秀蓮的保鏢、所謂“副總統侍衛主任”李克剛。令外界感到驚奇的是,這幾年將官晉陞,還沒聽説過有所謂“副總統侍衛主任”這個頭銜能晉陞少將,但是就因為李克剛是呂秀蓮貼身隨扈的主管,而破例晉陞將官行列。
此外,陳水扁還從制度上為任人唯親創造條件。上臺不到一年,他就把臺軍將官晉陞由過去的每年一次改為兩次。晉陞次數越多,在重要崗位安插親信的機會也越多。如所謂“總統府”侍衛長余連發,他的成長背景與陳水扁一樣是靠搞“臺獨”起家的。而陳水扁的同學兼同鄉季麟則連跳兩級,被破格擢升為海軍總部副參謀長兼任海軍陸戰隊司令。
臺軍中的“出身文化”突出表現之二是不擇手段排除異己。“培植親信”與“排除異己”好比是陳水扁在軍中調整人事的“雙刃劍”,一面是庇護親信,一面是大打異己。陳水扁利用執政資源,打著堂而皇之的旗號,打擊不能接受“臺獨”理念和反對自己的軍官。比如,以調查軍中弊案為名,整肅異己將領。陳水扁上臺不久,便重新調查海軍“尹清楓案”,稱“偵辦尹案沒有上限”,“即使動搖‘國本’,也要辦到底”。在調查弊案過程中,包括海軍前總司令劉和謙、莊銘耀和前副總司令夏甸等20多名退役、現役中高級將領被傳訊、審查、拘押或被移至地方檢察部門復訊。這其中,多數是大陸籍的“統派”將領。陳水扁如此虛張聲勢,實際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用心是借調查弊案恫嚇“統派”將領,在軍方高層中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又比如,借推行“精實案”之機,裁減異己將領。陳水扁以裁減軍中臃腫人員為名,修訂將官服役年限。二級上將服役年限由64歲降為62歲,中將由60歲改為58歲,少將由57歲改為54歲,這不僅加速了將領的“本土化”和“年輕化”,更借機提升其親信黨羽,把大陸籍的將領從要害崗位上換下來,並排除在軍方權力中心之外,從而實現其全面掌握軍權的目的。
臺軍中的“出身文化”突出表現之三是效忠“臺獨”,打造“陳家軍”。這是陳水扁當局推行“出身文化”的要害和根本目的。陳水扁利用所謂“國防二法”規定的所謂“國防部長”掌握人事大權,而所謂“國防部長”又由所謂“總統”任命的有利條件,刻意安插親信在陸、海、空三軍的重要職位上。從而使陳水扁進一步掌控臺軍,打造“陳家軍”的圖謀得以順利推行。
臺軍中的“出身文化”,以及當局培植親信,排除異己的手段,在臺軍官兵中製造了強烈的省籍矛盾,引發了信任與信心危機,特別是大陸籍的將領包括年齡尚輕的中下層軍官都感到仕途渺茫,晉陞無望,而不安心服役,紛紛要求早日退役另謀出路。加上臺灣軍中管理問題重重,弊案叢生,將官不和,官兵矛盾,人才外流,致使臺軍戰鬥力不僅沒有隨著武器裝備的更新而提升,反而受到相當程度的削弱。陳水扁當局指望苦心經營一支“陳家軍”來“以武拒統”,最終不過是一廂情願的如意算盤罷了!(希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