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積極配合
廢棄古宅再度展現風華
和紀州庵建於同一年代的郭氏古宅,展現出另一種古跡保護利用的方式。
郭氏古宅原是當地頭領郭華讓的住所,因郭氏後人早已移居外地,年久失修而荒廢于都市角落,1999年被定為“市定古跡”。3年前,“世界郭氏宗親總會”理事長郭石吉無意間得知了這座古跡荒廢的命運,一直想建一座紀念先祖郭子儀功績場館的郭石吉和郭氏古宅所有權人聯絡商談,郭氏後人欣然同意無償轉讓,用作郭子儀紀念堂。
市政府對古宅重新修複利用樂見其成,依文化資産法私有古跡補助機制,補助了1000多萬新台幣。其餘3000多萬,由“世界郭氏宗親總會”籌集。郭子儀紀念堂于2012年向民眾免費開放,一樓是郭子儀塑像和生平事跡展覽,二樓是攝影作品展和有關兩岸郭子儀研究與學術交流的圖書資料等。
郭石吉對記者説,郭氏古宅的修複利用,達到了四方共贏。政府高興古跡得到了保護利用;郭氏後人欣慰古宅找到很好的歸宿;民間團體“世界郭氏宗親總會”有了紀念和弘揚先祖豐功偉績的場所;市民多了一處欣賞美麗古跡、了解中國唐代歷史和文化的場所。
過度商業化
值得警惕的苗頭
臺北市的古跡“活化”,也有存在爭議的地方。有些商家借古跡“活化”,廉價取得旺地的經營權,在稅收方面又有優惠,把商業盈利放在了第一位,相關公益和文創活動卻隨意應付。
根據古跡保護再利用法規規定,政府通常會就某一已修繕完畢的指定古跡,公開徵集“委託民間經營管理”方案。專家組從眾多方案中遴選出最優的,予以委託經營。指導委員將定期考核,如發現經營過於商業化,如超過30%的可使用面積用於商業經營,就令其整改,甚至取消其經營權。但這一政策執行經常走樣。
記者在一次專家檢視“文化部”施政的論壇上,就看到有專家指責“華山文創園區”開發利用過度商業化,“根本沒有文化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