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探訪台北古跡保護再利用之道 如何活化煥發生機

時間:2013-08-16 09:07   來源:深圳特區報

探訪台北古跡保護再利用之道如何活化煥發生機

  昔日荒廢的郭氏古宅經民間運作,成為郭子儀紀念館。

  走在臺北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古跡指示牌,提醒遊人附近有什麼歷史建築和文物古跡。隨便走進一處,你也許會和記者一樣,碰到各種各樣的文創活動——

  紀州庵文學森林。作家詹宏志在講述自己的文學道路,二樓報告廳和三樓轉播廳都座無虛席。

  剝皮寮歷史街區。“獻給慰安婦阿嬤”的攝影展,旨在喚起年輕一代不忘歷史、肩負起責任。

  ……

  臺北並不是一座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從1875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創建臺北府算起,臺北成為行政區域也不過138年曆史,對文化遺産和歷史建築的保護也並非一帆風順。但如今,臺北人對古跡的保護卻有高度一致的共識,330多項古跡或歷史建築被法定保護,保護力度為大陸很多城市所罕見。

  古跡被保護以後該怎麼處理?很多地方的做法是“畫地為牢”,成為僅供遠觀的老古董,或是將一些熱門古跡“坐地起價”,收門票掙錢。古跡與群眾的生活毫不相干。

  古跡如何更好發揮功用,是一大難題。歷史建築當初的功能往往在社會變遷下變得不合時宜,因此必須使古跡有其他利用的價值,而且這種再利用不會對建築本身造成破壞。臺北市文化局研究員林絮霏介紹,臺北市的做法是,讓古跡“活化”,變成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活化”後的用途,要和古跡本身的氣質相吻合,並且要保持一定比例的公益服務性質。

  政府委託運營

  紀州庵古跡變身文學森林

  上個月,《文訊》雜誌社在紀州庵主辦10場系列論壇,每場邀請10名作家,共計100名作家展開文學思辨與交鋒。紀州庵文學森林的講座空間場場爆滿。每晚的紀州庵,成為文學愛好者聚會交流的理想場所。

  紀州庵位於臺北同安街,始建於1917年,原為日本人經營的河畔料理店,臺灣光復後移做公務人員眷舍,著名作家王文興曾在此居住,並成為小説《家變》的主場景。2004年,紀州庵被確定為市定古跡。

  如何讓這座日式歷史建築更好發揮作用?“紀州庵文學森林”館長封德屏對記者表示,紀州庵是臺灣當代文學發展的重要地標。市政府根據紀州庵的區域特性,將之規劃為“臺北文學森林”,委託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營運,以提供文學藝文活動內容和空間為經營目標。

  政府主導修復的另一處古跡剝皮寮老街,也在鼓勵和吸引民間參與運營。剝皮寮老街建成于清朝中葉,是臺北現存最古老的街道,兩側都是清代和日據時期的歷史建築,見證了艋舺地區昔日的繁華。市政府在2009年完成修復工作,在電影《艋舺》熱映後,剝皮寮已成為熱門觀光景點,也成為很多電影電視劇的取景地。

  據西京淡水河文化工作站負責人黃適上介紹,政府無償出租給文化工作站鋪面,作為艋舺民俗文化的推廣場所。

  經營者要是改變用途,利用政府提供的旺鋪做起生意怎麼辦?黃適上説,政府會馬上收回,況且我們是公益文化組織,審核入場的時候就很嚴格。

  在不改變原貌的前提下,大量相關文化創意活動植入古跡,古跡變成與市民文化生活密切相關的場所,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

編輯:孟雅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