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李國修講的故事是臺灣的集體記憶

時間:2013-07-08 09:09   來源:中國新聞網

  Timing is everything.掌握好時間的拿捏,就是一切。這句話在科學研究、運動、音樂、戲劇,特別是喜劇等領域上,屢屢得到印證。

  李國修在戲劇舞臺上的時間拿捏,精準、恰當、微妙,同業無不為之折服,也令觀眾沒齒難忘。

  “京戲啟示錄”的那位老太太,對著李家的一團髮發出感嘆:“這都是什麼家庭?”國修飾演父親,扭過身來半邊臉面對觀眾做尷尬難堪的笑,片刻。那個片刻該多久,全憑時間的拿捏。這齣戲我看過三種版本,應當算是國修的頂尖之作。

  國修在“半里長城”中抖出襁褓中的嬰兒,卻是一隻老式熱水瓶,他拿著熱水瓶在臺上轉,每次觀眾都在此處笑翻掉,笑聲漸息,就在那個準確的時刻,繼續演下去。

  “西出陽關”的老兵,緩緩脫下長褲,要求乾女兒歌星給“摸一摸”,乾女兒伸出手來,時間便凝止住了。觀眾感受到的是老兵的悲涼、憾恨、無奈和永遠無法擺脫的孤寂。

  我可以無止盡的寫國修在舞臺上傳遞給大家的資訊與感動。這位哥兒們集編導演于一身,他的戲如同自己的簽名,個人風格強烈,一條龍式的排練、演出,劇本的詮釋最到位。20多年來,國修寫了27部舞臺劇劇本,由屏風劇團演出,都獲得觀眾的喜愛。我偏愛的是那幾齣描述他家庭、自己成長經歷的劇本,不時夾雜著原味十足的山東話、客家話、閩南語,有過去的大陸、舊時臺北的中華路、臺灣的鄰里小區…,時空跳躍,市井上的小人物小事件,説得真切,演得自然,以喜劇為基調,卻又令觀眾悽然淚下感人肺腑。

  從文學理論來説,每位作者都有一部屬於自己、真摯、震撼心弦的成長故事,關鍵在於作者寫作的真誠度,愈是不留情的挖掘自己,作品可能就愈加真實感人。國修是一位誠實面對自己的劇作者,毫無顧忌也毫不遮掩的説故事,再透過導演的巧思、反覆排練,對演員嚴謹的要求,屏風劇團歷次演出都叫好又叫座,豈是偶然?

  他是位洞察力銳敏,具慈悲心的劇作者。在“徵婚啟事”一劇裏,他飾演20多個應徵者,每個角色都有截然不同的風貌,怎麼扛得下來,到現在我還沒弄明白。“西出陽關”道出了臺灣老兵無比的辛酸,有臺下觀眾誤以為李國修就是他們老兵的一員。其實國修頗年輕,他于1955年底生在臺北。

  58年的生命太匆匆,驟然離去留下許多的不捨。國修歇不下來,他習慣於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最多的成績。20多年27部長劇本,近千場大型話劇演出,為臺灣劇場締造了珍貴而豐富的輝煌。

  急性子、追求完美,完成了任務便離開。彗星畫過天空留下耀目的光芒,這才是不需要外國人頒獎認證的“臺灣之光”。以自己的語言演出自己的戲,千百萬人隨著國修的戲又笑又哭又憂又嘆,他講的故事已經是臺灣共同的記憶。

  作為國修的觀眾和朋友,我有太多的驕傲。

  (作者為電影導演 王正方 本文摘自美國《十世界日報》)

編輯:孟雅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