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走近臺灣“另類愛書人”:癡迷裝幀書 收藏13年

時間:2013-02-27 09:09   來源:中國新聞網

  “每天與書為伍,知道書的歷史、書怎麼做出來的嗎?”老師一句話引發林長慶的興趣,走訪海內外圖書館蒐集數據、研究裝訂技法、開發制書工具,13年投入許多金錢、心血也不後悔,他形容自己“無可救藥的另類愛書人。”

  臺灣雲林科技大學講師林長慶25日起至6月30日,在該校藝術中心展出“林長慶裝幀書特展”,呈現他10多年來研究紙書演進成果。

  55歲林長慶指出,中國傳統紙書主要是漢朝蔡倫發明紙張后展開,後來為了抄寫成書堆棧方便,在書的兩端做了竹簡成為“捲軸”,但看書要卷來卷去不方便,也容易破損;到了唐朝,研究正面折、反面折,再加上封殼,成了“經折裝”。

  由於“經折裝”書的折邊易損壞,宋朝時研究面對面對折,再以漿糊黏著書背,成了“蝴蝶裝”書,但翻閱不便,書背易脫落、折痕易破損。

  到了明朝萬曆年間改為背對背對折,在空白處的書腦以縫線處理,成了“線裝書”,至今“線裝書”仍是象徵中國傳統紙書的代表。

  西洋紙書的演進,主要先是捲軸,西元後進化到以很多張折迭,再縫綴成冊頁形式的書。

  2000年林長慶念雲林科大視覺傳達研究所時,老師曾啟雄問大家“你們天天看書,但什麼是書?書是什麼?”一語驚醒夢中人,他踏遍海內外圖書館蒐集數據;相關資料只在文獻上看得到,他只好開發制書工具制書。

  走訪海內外圖書館蒐集數據、飛機票,到買書、開發制書工具、購買材質,林長慶投入許多金錢及心血,他説已難以估計,非常感謝擔任小學老師的妻子全力支援,10多年來才能心無旁騖投入研究工作。

  林長慶認為,有手感的書總有消失的一天,發展書的相關文創商品,才是紙書延伸下去的路。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