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尋找溫情--那些藏在臺灣傳統市場裏的古早味

時間:2012-03-05 13:29   來源:新華網

  65歲的臺灣阿婆林阿菊每天早上6點多出門,7點左右就來到離家不遠的南門市場,逛逛,和鄰里打打招呼,這一天才算開始。

  傳統市場在臺灣普通百姓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人們在這裡購買日常生活所需,更在這裡尋找無處不在的人情味和上一代留下的美好回憶。

  巷弄間孩子們的嬉笑夾雜著攤販們的叫賣,是迴響耳畔的聲音;方正或扁長、盪漾著生氣與香味的各類美食,讓視覺與嗅覺的誘惑蔓延至今;大手拉小手,走過一攤攤叉燒、肉松與粉腸,人們遊走在酸甜苦辣的生活滋味裏……這就是隱藏在臺北傳統市場裏的溫情。

  如今,臺北的傳統市場,依然保留著最傳統的商業模式——情感積累、訊息互通,成為區別於現代商業市場的特色。

  南門市場是臺北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市場之一,以販售北方糕點、南北雜貨、各式美食聞名。每逢傳統節日,這裡更是熱鬧非凡。春節時到這裡採購年貨的人絡繹不絕;端午雖未至,但北部粽、潮州粽、下港粽等各具特色的傳統粽子,已早早擺上攤頭。

  隨便問問臺北老市民,便可打聽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鍾愛的傳統市場。

  林阿菊最愛南門市場,她説,這裡有不少攤位都“上了年紀”了,但攤販數十年如一日,堅持著老臺北人最喜歡的傳統味。

  在南門市場所在的西區,還有華山市場、東門市場等,當時從北方來臺的人們,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施展從家鄉帶來的一身料理手藝,流傳至今。如今這些市場早已成為當年旅人和眷村後代尋找記憶中家鄉味的最好去處。

  傳統市場的“可愛之處”,在於它不僅有“交易”功能,更如海納百川般,將所有流動的情感因素納入其中。

  這些位於人口密集地區的傳統市場,與現代超級市場和量販店比鄰。人們流連其中,體味每一天的基本生活。民眾不僅購買新鮮食材,也與攤販、其他消費者互動交流,獲得免費的料理“小撇步”(小竅門)、私房食譜等。通過這些交流,文化得以流傳,生活形態逐漸深厚。

  不少傳統市場,不僅是美食匯集地,也是歷史文化遊覽勝地。在大同區迪化街,永樂市場二樓是琳瑯滿目的織品王國,有資深師傅為顧客“量體裁衣”。在松江市場,人們可以在購物同時,到旁邊香火鼎盛的行天宮祈福。而北投市場更像一座吃喝玩樂大迷宮,喝完紅茶可以去泡熱乎乎的溫泉。

  如果説西區代表著記憶的味道,那麼東區的市場,則見證了臺北的城市繁華歷程和變遷。

  松山地區是城市早期發展的精華地帶,當時由於鐵路交通方便,商圈及市集林立,這裡的市場有些年紀。而如今,松山市場得到保護,是歷史古跡建築;永春市場結合了圖書館、閱覽室,體現了信義區的特色;西湖市場則是臺灣第一座設在捷運站內的傳統市場。光復市場因抬頭便可見地標“臺北101”大樓,而成為全臺灣景觀最好的傳統市場。這裡的前身是眷村所在,眷村口味成為最主要的特色。即使眷村後代人口皆已四散,這裡卻依然可以“拼湊”出眷村的美好味道。

  因為年代久遠,傳統市場的陳舊攤棚和淩亂喧囂,在傳遞“古舊”味道的同時,也有亟待治理的環境問題。臺北市政府近年來治理與整修翻新,已經投入15億元新台幣。如今,不少市場已經穿上“新衣”,成為點綴城市的美麗光景。

  位於公館商圈的水源市場大廈,外墻由當代藝術家設計“水源之心”,讓老市場煥發了新生活力,成為一件大型公共藝術作品。安東市場,外觀簡約而富設計感,呼應著南區獨特的人文美學風格。成功市場則因為有了綠化屋頂,成為一個供市民欣賞的美麗後花園。

  不僅改善硬體設施,臺北市還組織一年一度的“傳統市場節”,與“眷村文化節”“牛肉麵節”一起,推廣著臺灣的獨特美食和人文特色。

  2012年臺北市“傳統市場節”自3月2日至25日在臺北舉行,為了響應節能減碳理念,倡導多食用米食,特以“粽”為主題,在南門、士林、水源、光復四大傳統市場舉辦多場活動,“粽星雲集超快手包粽錦標賽”將邀請民眾回味包粽的技巧和快樂;“市場小學堂”將告訴市民怎麼辨別新鮮的魚、怎麼保存豆漿等;“兒也愛市場”將通過兒童畫筆展示他們眼中的菜市場……

  現代時尚的臺北都市裏,瀰漫著濃濃的傳統味。時近中午,林阿菊邁著小小的腳步走出南門市場,手中拎著滿滿一籃子收穫,臉上寫著淡淡平實的屬於小老百姓的幸福……(記者 任沁沁 張承志 田野)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